前几天在充电站旁边碰到个朋友,他问:你觉得新款X1长啥样?听说要变得更科技了。我随手看了眼微博,说实话,感觉还挺期待的。
现在市场上,紧凑型SUV竞争特别激烈,像奥迪Q3、奔驰GLA,价格也都差不多在30万左右(体感,估算不少样本),这俩车加一块车门、配置,区别其实也就那么点,比追求颜值的人还稍微多点心思。等会我会说说它们具体差别。
说到新X1,我得说,外观改了个大样子,这次的新世代设计语言,像是宝马把未来感直接扔到车上,把颜值带到新高度。你看它那细长的双肾格栅——像是给车脸上装了个锐利的眼神,全车线条也没那么呆板,比例调得更协调。那犀利的大灯,夜里开起来我猜可以产生点吓唬路旁的车的效果(我还是挺喜欢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改款里很多细节都在偷懒不说,比如隐藏式门把手,空气动力学更OK,但其实那个,真要省油成本来看,设计上的聪明其实只是细节的优化(这段先按下不表)。值得注意的是,新款尾灯也变细长了,整个车尾线条更简洁,感觉好多了。
供货链那边我问了一圈,有几个供应商告诉我,这次换了平台,零件集中在欧洲的工厂,生产效率比之前高出20-30%,所以未来大规模量产挺快(估算,样本少)。研发组说,他们在研发上的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大概两个季度),多亏了模块化设计,像拼积木一样拼装。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设计让改款变得快多了?但你说效率提升了,质量能保证吗?我还没敢保证。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我一直在琢磨,合资品牌的制造成本到底差在哪儿。用我平时的理解,就是像你买衣服,有的品牌会用很便宜的布料,日后容易掉色,但可能用料一抬高就好看多了。汽车也是一样,研发用料、模具、测试,每一道工序都决定了最后品质。
对比一下:和奥迪Q3比,新X1的内饰更偏科技感,屏幕更大,布局也更简洁,但说实话,Q3那种质感,我觉得用料和细节雕琢得更到位。奔驰GLA虽然在底盘调校上更偏运动,但内饰设计我偏爱BMW那种平衡点——看得顺眼、打得实用。
说到这我得更正个观点:前面说新X1的科技感极强,其实我觉得部分还是炫科技的套路,实际操控感和用料基础,可能还要看量产后表现。毕竟,宝马会不会用次品?我倒是不担心,但追求实际体验的人,总会关心门缝的细节是不是硬核。
我还在考虑:如果纯电版本续航真能达到估算的450公里(体感,估算),那对于上班族而言,出门省了续航焦虑,日常出行应该够用。而油车的话,一箱油算算,百公里油耗(心算,粗略)在6升左右,如果1.2元,算下来每公里油费6.4分钱,半年跑一万公里,也就是大概640块油钱。这换算下来,也不算太夸张吧——(这段有所保留)可能会更低。
但你的呼声我听出来了——外观变化大,实用性怎么样?其实我觉得,外观从视觉第一感觉就能影响心情,特别是现在有个特别明显的科技流气质嘛。内饰的变化也让我想起,我上次看过一部电影,里面未来的车都用那么大屏幕,操控谁还看仪表盘?不过我总想,未来的车会不会越来越非人性——比如太炫,反而不实用?
顺便问一句,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设计会带来后续成本问题?比如更复杂的电子系统,出了问题找修理工时更难,维修成本会不会高起来?嗯,怎么说呢,如果我以一个普通维修工的视角,就会觉得,隐形线缆用得多,故障点变多,维修的复杂度也上去了。这也是个折衷吧。
对了,有个点我没怎么想过:新车那么精致的线条,容易划个小坑,刮个小擦,修一修会不会贵得吓人?毕竟这么多折线设计,修起来还真有点头疼。
说到想象一下:你坐在新X1里,那个超宽屏幕,机器人似的界面,和身边的人随意聊聊未来车的那些事。你会不会,也开始期待,下一次见到它,能不能变出点不同?或者,有没有可能,它身上的某些砂眼还藏着我们没发现的小秘密?这或许是科技带给我们的,又一份未知。
(这段我得留个问号。)
——你觉得,这样的科技改款,真能带来未来感,还是只是一时的热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