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花式降价频现,行业利润下滑,智能新车还需破局

你有没有发现,最近朋友圈被新能源车的花式降价刷屏,动不动就是直降几万,似乎每家车企都在“割肉求生”——难道真有这么多便宜能随便捡?可镜头一转,《人民日报》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先后发声,点名新能源车圈的“价格战”搞得满城风雨,内卷简直卷出花,这个市场看着繁华,其实暗流涌动。问题横在这里:低价还能玩多久?革了燃油车的命之后,新能源汽车是真的“改天换地”了吗?

要说这价格内卷,不就是甩卖吗?表面上确实像极了商场大促,59元的卫衣卖成39元,消费者能多占点便宜,车企左一个大礼包右一个减免,生怕顾客溜了。但你别信以为真是“割肉喂朋友”,背后的算盘响得震天——一边努力清库存,一边借新产品新概念刷存在感,同时还有点不得已的意思。新能源汽车几年间“从神坛跌落人间”,2023年均价还有18.4万,才过两年已经降到16万出头。这个降幅超出了很多人当时的想象,但为啥这场大促根本停不下来?扯到根子上,甩不掉两个词:大干快上和差异化困局。

一边是疯狂投资,换来产能一再扩张,工厂一座接一座建,最后市场远没有想象的大,偏偏新能源汽车同质化问题又严重。你今天上个冰箱,我明天搞个彩电,谁家都不甘心,只能在这些“新奇配置”不断拉高“标配”底线。车还没怎么变,家电元素倒是内卷出个“家居博览会”。说实话,这就好比拉面馆“卷蒜台”“卷卤蛋”,吃到最后,主菜风头还真让配菜抢了。

说白了,价格战烧得越凶,行业利润摊得越薄。数据是不会骗人:2017年中国汽车行业整体利润率还有7.8%,2024年掉到4.3%都不到。你看着车企们热闹又拼命,其实活得越来越像高考冲刺时的学生——体力耗尽,脑细胞跟着燃烧,短期把命押在销量,长远呢,研发的钱还够吗?连自己饭碗都端不稳,怎么保未来的想象力?

新能源车花式降价频现,行业利润下滑,智能新车还需破局-有驾

不过话又说回来,新能源这场革命,到底颠覆了什么?它真的是汽车工业的“王炸”吗?有人觉得,这是彻头彻尾的‘跨界’搅局——原本安稳的江湖,忽然闯进一批不按牌理出牌的新玩家,滴滴、华为、小米、蔚来、特斯拉……每一家都是带着科技滤镜来掀桌子。“不用烧油,电一插就走,还能手机遥控”,听起来确实像换了套“游戏规则”。但别急,这第一波颠覆,更类似于动力方式的洗牌,玩得再炫酷,本质还是“如何用更低的成本把你带到目的地”。

倘若说燃油车时代是“谁能跑得更快、油耗更低”,新能源第一阶段就是“加速到底、谁充电快、谁更像大客厅”。你瞧,现在主打的亮点不是冰箱、就是娱乐大屏、跑车级加速,十几二十万的家用车马力直追超跑。能耗和环保也能说出一堆专业名词,什么电机效率80%起步,燃油车才30%出头,直接碾压。再一看保养这事儿——电动机比起三大总成轻松太多,也少了许多“朝阳区汽修王师傅”的生意。噪音?妥妥的静谧体验,别说你家里娃午休,连司机都能闭目养神。

可是这场所谓颠覆,离“革命尚未成功”还隔着十万八千里。你买车最怕啥?不是续航不够,就是怕电池冬天缩水,充电桩半天等不来一根。“续航焦虑”这事儿没完,哪怕说能开五六百公里,一遇到极寒天,实际掉一半。你说插混油混这些过渡产品,是不是另一种“吃饭都怕饿”的隐喻?再把眼光抬远点,销售这块,市场还没完全打开。用户以前买新车以为能体验“科技与狠活”,但多数人最后关心的始终是“省钱、方便、不出毛病”。别看新能源车渗透率蹭蹭地涨,2025年上半年也就44.3%,绝大多数老百姓家门口停的还是燃油车。旧有的存量市场庞大,买车像婚姻,投入一次可要用好多年,换新车何其容易?

更致命的是,智能化自诩为独家大杀器,但真正能解放双手的L4级自动驾驶还没影子。市面上的主流电车智能应用和辅助驾驶,换到燃油车照样能用。用户大多图个新鲜,没到非买不可的程度。用行业话说,主流用户才是市场天花板,等技术迷恋期一过,大家就会像挑洗衣机那样——讲究“性价比”,看谁好用,谁便宜。“技术老粉”总归是少数,实用主义者才是真正的主角。

新能源车花式降价频现,行业利润下滑,智能新车还需破局-有驾

至于未来呢?那可不仅仅是“电驱马力升级版”就完事了。你幻想一下,如果哪天汽车变成一个超级大号智能终端——既能存电还能做大数据处理,人进车里就是移动生活空间。到那时候,方向盘、刹车、油门全消失,座舱变“智能会议室、露天影院、棋牌桌”,想怎么玩都行。这种规划听上去有点科幻,实则逻辑清晰。自动驾驶搞定以后,司机直接变乘客,手里的自由时间多出一大截。云端信息实时交互,城市信号灯、停车场、充电桩全部连起来,别说堵车,进门前车已经自动预约好泊位,生活真变得“像打游戏刷副本”那样简单。

新能源车花式降价频现,行业利润下滑,智能新车还需破局-有驾

你可能会问了,技术成熟会不会让私家车成“稀罕玩意儿”?答案其实比你想的还激进。据说,美国2018年汽车实际使用率只有5%,要不是我们这边社交刚需强,很多人都撑不起一辆满世界闲晃的车。如果能随时扫码叫辆智能车,开出门还能赚点共享经济的小钱,谁还坚守老黄牛似的有车就停门口?停车场都“下岗”,城市空间大释放,到那时候,房产都未必还像今天这样“炙手可热”。

新能源车花式降价频现,行业利润下滑,智能新车还需破局-有驾

产业链也势必要来个乾坤大挪移。燃油车时代的上游,是发动机、变速箱和各种机械件;未来车圈的话事人就变成了操作系统、电机、电池、自动驾驶AI们。传统修车工失业,软件工程师开始“整车”。你以为自己买了辆车,可能实际买了个可以无限升级、区块链打包的智能终端。到那时候,售后维护重点换成了远程刷系统,电池健康这类新业务。“换块芯片,相当于给汽车‘养生升级’。”

回归到现实,发展新形态汽车可不是发个愿望清单,圈子里都清楚:电力得充沛,算力也得够硬,才能让智能化、自动驾驶这些真正落地。伺候好大功率电池,机器随时连进大脑,外加自动驾驶靠谱以后,才敢全面重塑空间布局和使用场景。别小看这背后的架构革命,分布式到集中式,再往中央计算进化,这一串升级,业内估计快的5年,慢的十年都不是事儿。也就是说,“真·新形态汽车”的春天还得慢慢熬,大家都在赛道蹲点“等风来”。

比拼不再是单一的动力技术,而是走向软件、操作系统的大决战。要谁能做平台,整一个‘手机+AppStore’那样的闭环生态,谁就有机会卡位未来汽车江湖。届时,车圈“大佬互怼”剧本怕是要被更新为“操作系统群雄争霸”,不排除突然杀出个“马斯克版微信”之类的黑马。

当然,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卷便宜”,而是期待真正的产业跃迁。就像十几年前,谁都没想到一部没有按键的iPhone可以重新定义手机;而今,我们也无法想象新形态汽车会长成啥样。汽车产业如果能掀起这样一场真正的巨浪,那才是新能源领域叫板时代的底气——跳出传统出行的影子,打开全新的、可能颠覆你生活方式的下一幕。

怕就怕,国内的车企们眼看着利润越来越薄,为了短期保销量,拼命卷价格,研发却都弱了。“赔本赚吆喝”是最伤元气的事。要想在终极赛点活下来,得真的敢于把蛋糕做大做新、规则改个样、体验彻底升级。谁懂提前扑好点,硬核砸进未来,谁才可能在五年、十年之后不只活着,还能笑在最后。道理浅显,但能做到的终归只会有一小拨。

话说到这儿你有没有什么共鸣?你身边有谁已经因为价格战换了电动车、或者对新形态汽车的传说有过幻想?欢迎来聊聊,看看“后续剧情”,你更看好哪派?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