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钢铁之躯学会思考:长安汽车2028年量产人形机器人的战略野心
想象一下。2028年的某一天。走进长安汽车的展厅。迎接你的不是销售顾问。而是一位目光灵动、步态稳健的人形机器人。它能为你定制化讲解车型。还能记住你三个月前随口提过的驾驶偏好。这不是科幻电影。这是长安汽车正在铺就的现实。
安全,安全,还是安全
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的这句话。不是口号。是烙印在“天枢智能”品牌里的基因。这个人形机器人项目。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极致安全的终极实验。
技术平台有三层。“眼明”系统。融合激光雷达与视觉语言模型。让机器人的感知无盲区。“脑灵”内核。每日吞噬百万公里实驾数据。学习处理像“高速洒落物”这样的长尾风险。“腿快”执行。分布式电驱让响应时间快至10毫秒。比人类眨眼快30倍。这些从智能汽车淬炼出的技术。正成为人形机器人的运动神经。
从车间到客厅的路径
量产不是终点。而是服务的起点。长安规划的路线清晰而冷静。
第一阶段。工业机器人和门店服务机器人。汽车工厂是天然的试验场。这里流水线的复杂性。足以磨练出应对真实世界的适应力。第二阶段。2030年后向家庭服务机器人拓展。一个更广阔的市场。需要更细腻的交互。
这背后是深刻的产业逻辑。智能汽车被人称为“轮子上的机器人”。而人形机器人。是“立起来的智能汽车”。它们在供应链、技术栈上的重合度高达70%。长安研发的端到端交互式领航辅助、多模态AI大模型。既是智能汽车的灵魂。也能成为机器人的大脑。
万亿赛道上的竞速
长安并非独行者。这是一个群星闪耀的赛场。广汽发布了GoMate机器人。小鹏推出了Iron机器人并已进入工厂实训。比亚迪也投资了智元机器人。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50年规模可达7万亿美元。这是一场关于未来的豪赌。
但长安有自己的底气。作为新央企。它具备资源整合的优势。2025年1-8月。长安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62.1万辆。同比增长55.9%。这份业绩。为前沿探索提供了血液。也给了它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解决方案”的勇气。
量产只是开始
真正的挑战。在量产之后。如何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类的意图?如何将成本降至商业化的临界点?马斯克曾言。人形机器人成本需控制在2-3万美元才能普及。这条路。漫长而艰辛。
长安的选择是聚焦安全。将智能技术的应用。指向化解风险、提供保障。这或许是其人形机器人区别于其他竞品的根本所在。当技术拥有了温度。机器便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成为生活的伙伴。
2028年。当长安的人形汽车机器人真正走下生产线。它承载的将不仅是一家车企的转型梦想。更是中国智造在人工智能时代。对技术高峰的一次有力攀登。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普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