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绵路过家附近的二手车市场,发现以前满是车的展厅空了一半,好几家挂着 “转租” 的牌子,心里还挺感慨的;之前常去的那家车商老板,现在见了面也没以前的劲头,说这半年没怎么赚钱,还亏了不少。这让绵想到,现在二手车商的 “难熬”,好像不只是表面的生意差,背后藏着一堆扯不清的麻烦,今天就跟大家唠唠这个事。
先说最直观的,现在二手车市场里的 “价格战” 早就不是小打小闹了,是真的往死里卷;你敢降一万,我就敢降一万五、有时候同一款车,两家店的报价能差出两三万,消费者看着高兴,车商心里苦。就拿去年火过一阵的某国产 SUV 来说,2023 年的车,去年这个时候还能卖 12 万左右,今年呢?10 万都有人卖,懂的都懂,这里面的利润空间早就被挤没了,有的车商甚至是亏本在卖,就为了回笼点资金。
为啥会这样?绵觉得首先得怪上游的车企 “甩锅”;很多车企为了冲销量,给经销商定的任务一年比一年高,完不成任务就没返利,甚至取消授权。经销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囤车,卖不出去的新车,就只能先上牌,再以 “零公里二手车” 的名义往外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24 年二手车市场里,“登记≤3 个月、里程≤50 公里” 的车辆占比高达 12.7%,这意味着每 8 辆二手车里,就有一辆是刚上牌的准新车。这些车一进市场,直接把同类二手车的价格拉低了,普通二手车商根本没法跟,你手里的车是开了半年的,别人卖的是几乎没开过的准新车,价格还比你低,消费者肯定选后者。
举个栗子,绵认识的一个经销商朋友,去年为了拿某合资品牌的年度返利,囤了 50 辆轿车,结果只卖出去 30 辆,剩下的 20 辆只能上牌转二手;每辆车上牌、买保险就得花小一万,现在往外卖,每辆要比新车便宜 4 万才能有人问,算下来每辆亏了近 2 万,20 辆就是 40 万,这对小经销商来说,差不多是大半年的利润了。而这些准新车流到市场,又让周边的二手车商苦不堪言,原本能卖 15 万的同款二手车,现在只能卖到 13 万,不然根本没人看。
再讲个更头疼的,现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对二手车商来说是 “雪上加霜”;以前做燃油车二手车,车况、里程数一看,大概就知道能卖多少钱,利润也相对稳定。但新能源车不一样,首先是电池衰减的问题,消费者买二手新能源车,最担心的就是电池,你说电池没问题,人家不信,得做检测,一份「电池健康度检测报告」就得花 2000 块左右,这成本得车商自己扛。而且就算检测没问题,很多新能源车的质保只给首任车主,二手车主享受不到,这就导致很多消费者不敢买二手新能源车,车商收进来的新能源车,经常砸在手里。
绵之前听一个车商说,他去年收了 10 辆某品牌的新能源轿车,当时觉得里程数低,电池健康度也不错,应该好卖;结果卖了半年,只卖出去 3 辆,剩下的 7 辆还在展厅里放着。为啥?因为同款新车今年降价了 3 万,而且新车有终身质保,他手里的二手车虽然便宜 1 万,但没质保,消费者宁愿多花 1 万买新车。现在他想把这些车再转卖给其他车商,人家都不要,说 “收进来也是压库存”,你说这难不难?
还有就是新能源车的技术迭代太快,去年的车型,今年可能就出新款了,续航更长、智能配置更高,老款的二手新能源车就更没人要了。据某二手车交易平台的数据,2024 年二手新能源车的平均库存周期比 2023 年长了 45 天,很多车商手里的新能源二手车,放三四个月都卖不出去,资金全压在上面,连进新货的钱都没有。
另外,之前有些车商靠 “政策套利” 赚了点钱,现在后遗症也来了;前几年国家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有不少补贴政策,有些车商就钻空子,先把新车上牌,套取补贴后再以二手车的名义卖出去。据小道消息,某地区之前有不少车商靠这个路子赚了一笔,但现在政策查得严了,补贴也少了,之前套取补贴的那些车,现在砸在手里卖不出去。这些车大多是低价的新能源车型,配置低、续航短,现在消费者看不上,车商只能降价甩卖,有的甚至以低于成本价一半的价格卖,还是没人要。
而且监管部门现在对 “零公里二手车” 的整治也越来越严,今年 5 月商务部就召集车企和行业机构开了座谈会,规范这个事;之前那种 “先上牌后转卖” 的操作越来越难,有些靠这个生存的车商,现在直接没了活路。绵认识的一个车商,之前主要做 “零公里二手车” 生意,现在做不了了,手里压了十几辆车,资金周转不开,差点关门,最后还是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才缓过来。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消费者的心态变化也让二手车商不好做;以前消费者买二手车,可能不太懂行,车商说啥是啥,能赚点信息差的钱。但现在不一样了,消费者会自己查维保记录、查出险记录,还会对比多家报价,甚至会自己找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车,信息差越来越小。而且现在很多消费者觉得 “二手车水太深”,宁愿多花点钱买新车,也不愿意买二手车,尤其是年轻消费者,对 “二手” 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抵触。
举个栗子,绵的一个朋友想买车,预算 15 万,绵给他推荐了二手的合资轿车,车况好、里程数低,比新车便宜 3 万,但他就是不愿意,说 “怕买到事故车,而且二手车上手没新车有面子”,最后还是买了新车。这其实是很多消费者的想法,二手车商就算把车况说得再清楚,人家还是不放心,你说这 怎么整?
还有就是现在线上二手车平台越来越多,价格透明,消费者在手机上就能对比全国的报价,线下的二手车商更难竞争了。线上平台能拿到更低的车源,而且有平台背书,消费者更信任,线下车商只能靠降价吸引客户,但一降价就没利润,不降价就没客户,陷入了恶性循环。绵家附近的一个二手车商,之前主要做线下生意,现在也开始在网上直播卖车,但没经验,播了一个月,就卖出去一辆车,还亏了 5000 块,他说 “线上卖车比线下还卷,要投流、要做活动,成本更高”。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二手车商都熬不过去,有些车商就找到了新的路子;比如有的车商专注做某一类车型,比如二手混动车型,专门服务那些注重省油的消费者,还提供「电池终身检测服务」,让消费者放心,生意反而比以前好。还有的车商开始做 “二手车金融”,帮消费者办理低息贷款,靠金融服务赚点利润,弥补卖车的亏损。绵认识的一个车商,今年就转型做了二手豪华车,专门服务高收入人群,提供定制化的服务,比如免费保养、免费检测,虽然客户少,但单笔利润高,这半年反而赚了不少。
绵觉得,现在二手车商的 “难熬”,其实是行业转型期的阵痛;以前靠信息差、靠政策套利就能赚钱的日子过去了,现在需要靠服务、靠专业能力才能活下去。那些还在靠降价竞争、靠投机取巧的车商,肯定会被淘汰,而那些能找准定位、提升服务的车商,迟早能熬过来。
而且从长远来看,我国的二手车市场其实还有很大的潜力;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2024 年我国二手车交易量达到了 2900 万辆,虽然增速放缓,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二手车的需求肯定会越来越大。关键是二手车商要适应市场的变化,不能再用老办法做生意了,要学会用数字化工具管理库存,要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比如懂新能源汽车的电池技术、懂二手车的检测认证,还要做好服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说实话,绵挺佩服那些还在坚持的二手车商,他们经历了市场的起起落落,现在虽然难,但还是在想办法转型、想办法活下去。其实不止二手车商,每个行业都会有 “难熬” 的时候,关键是能不能扛过去,能不能找到新的方向。相信等市场慢慢规范了,等消费者对二手车的接受度提高了,二手车商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的。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