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贾跃亭”诞生!
前几天,哪吒汽车被曝原CEO“跑路”英国,经销商车钱两空!超300家经销商集体捍卫权益,很多门店及售后皆已停摆。
比起哪吒汽车,还有一家造车新势力更让人唏嘘!他烧光了84亿,却连牌桌还没上,便黯然退场,甚至还折腾出一个水花。
一辆车都没造出来,却因“员工5000万的零食采购费”成为造车行业的笑话。
这就是曾经最有“实力”的造车新秀,拜腾汽车。
用 “汽车第三空间” 骗来半个资本圈
2018年的CES展会上,拜腾M-Byte概念车的125cm共享全面屏震惊全场。
当毕福康在台上宣布“汽车将成为智能生活第三空间”时,台下响起的掌声里,藏着资本对未来的无限想象。
这个由南京总部、硅谷研发中心、慕尼黑设计中心组成的全球化架构,怎么看都像是下一个特斯拉的雏形。
资本的嗅觉总是敏锐的。
一汽1亿美元领投C轮,宁德时代把唯一的电车投资给了拜腾,就连富士康都甘愿掏出真金白银。
更让人眼红的是,拜腾以1元钱收购一汽华利,轻松拿下造车资质,南京政府划地建厂、提供贷款,把这个“外来户”当成了亲儿子。
那时的拜腾,手里攥着造车界最稀缺的两张牌:钱和资质。
他的创始团队更是堪称“顶尖”:有“宝马i8之父”毕福康,还有曾在华晨宝马、英菲尼迪担任高管的戴雷,以及原沃尔沃中国销售CEO付强。
这阵容,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行业响当当的人物,难怪当时有人把他们称作“车界乔布斯”团队。
他们四处宣讲“高端国际化”理念,把拜腾包装成“汽车界的iPhone”。
一下子吸引了国际媒体的目光,CNN等媒体纷纷点赞,还收获了上万个订单。
那时候的拜腾,风光无限,谁也没想到后来会摔得那么惨。
84 亿都去哪了?
拜腾的量产承诺,就像“狼来了”的故事,说了一遍又一遍,却始终没兑现。
一开始说2019年底量产,后来推迟到2020年,接着又推到2022年一季度,最后直接破产了,84亿全部烧光了,啥也没造出来!
每次被问到为何迟迟无法量产时,拜腾官方总是回应称在“打磨技术”“调整供应链”。
但实际情况是,研发进度早就严重滞后了。
就拿整车控制器来说,这么关键的核心部件,拜腾居然选择外包出去,导致本土团队在技术研发上根本没有主导权,只能处处受制于人。
这么多钱都花哪儿去了?说出来让人咋舌。
拜腾公司规模并不大,员工还不到2000人,可公司内部却设立了29个副总。
在汽车行业做得风生水起的理想汽车,人家偌大的公司也就只设了2个副总。
拜腾高管们的待遇,那更是高得离谱,甚至比不少世界500强企业的高管还要优厚。
就连一盒进口名片,价格都高达1000元。
赴美参展时,运输样车的费用也极为夸张,多花了足足20万美元。
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公司在零食方面的开支大得惊人。
一个500人的团队,一年光零食费就花掉了5000万,北美办公室仅仅300人,一年的零食费竟然高达700万美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比还不到15%。
研发投入如此之少,又怎么能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中拥有足够的技术优势呢?
不仅如此,拜腾的股东之间也是矛盾不断。
一汽曾有将拜腾纳入红旗体系的想法,这一计划却与富士康在拜腾的控制权产生了激烈冲突。
矛盾激化后,富士康一怒之下直接撤资。
随着富士康撤资,南京政府也对拜腾失去了信心,最终停止了资金支持。
就这样,拜腾的资金链彻底断裂,宣布破产。
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按理说,拜腾有那么多精英人才,难道连一个能“擦屁股”的都没有吗?
事实证明,企业里人才太多,有时候真不是一件好事。
就拿拜腾汽车来说,联合创始人毕福康一心想把公司打造成“美国基因”,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戴雷则坚持“本土化优先”,两人的理念南辕北辙。
这种内部矛盾不断激化,最终毕福康出走,加盟了法拉第未来,戴雷也转身加入恒大汽车,曾经被外界看好的“黄金搭档”彻底分道扬镳,只给拜腾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当时拜腾的管理层构成也相当奇特,70%都是外国人。
毕福康常住北美,戴雷常驻香港,这种跨国、跨地区的管理模式,在正常情况下沟通就存在困难,赶上疫情爆发,更是雪上加霜,多地团队常常失联,工作无法正常推进。
反观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要求员工出差时“抠门”,能省则省,把钱花在刀刃上。
可拜腾这边呢,外籍高管们依旧享受着五星级酒店和商务舱,丝毫没有危机意识。
拜腾在技术研发上也犯了大错,核心技术依赖外包,本土团队只能沦为执行的工具人。
试生产周期更是长达18个月,要知道行业平均水平也就半年多,拜腾这效率,直接比别人慢了一倍多。
而且战略方向摇摆不定,嘴上喊着“中国是第二故乡”,可实际行动却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硅谷。
这导致供应商拿不到关键技术信息,本土员工也感觉被边缘化,两边都怨声载道。
就在拜腾内部还在为“国际化”还是“本土化”争论不休时,蔚来、小鹏等车企早已在智能驾驶领域发力,一路狂飙,把拜腾远远甩在了身后。
管理的低效与内部的严重内耗,让拜腾这个本应充满创新活力的创业公司,一步步沦为官僚主义横行的“衙门”。
结语:
拜腾的崩塌,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资本泡沫下的浮躁与傲慢。
那些曾经被追捧的“镀金团队”,那些看似光鲜的“国际化”包装,最终都敌不过市场的检验。
在新能源造车的赛道上,从来没有捷径可走,只有穿越概念炒作的迷雾,跨过资本狂欢的陷阱,走进技术深水区,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这个时代不缺讲故事的人,缺的是脚踏实地造车的人。
唯有摒弃浮躁,聚焦产品,才能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否则,下一个倒下的,可能就是下一个“拜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