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奕派最近掀起了一个不小的浪花。8月1日,奕派科技将召开战略与新车发布会,总经理汪俊君在预热时就高声放话:“技术升级不空谈,产品创新不务虚。”敢这么喊话的央企新势力,底气从何而来?是不是又一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琢磨了一下,也许,这真是央企造车罕见的一次“认真”。
首先说说车本身。工信部最新发布的申报图显示,东风eπ007+确实出招了:车顶顶着激光雷达,妥妥地支持高阶智驾。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十一二万的价格区间,买到的不止是一辆会动的四个轮子,而是带有“未来科技感”的高智商交通工具。类似配置,放在隔壁的新势力品牌里,可都是“旗舰款起步”。预算不多的消费者,如果能在eπ007+上感受到“高阶辅助驾驶”,那就是有点“鲶鱼进缸”的气势。续航方面,更没死穴:纯电版最高650公里(跟Model 3一个菜谱),增程版纯电续航170公里,城市通勤绰绰有余。更关键,价钱估计还会延续在11.59万-17.99万这一亲民带,性价比噌的一下打出来。
当然,讲性价比,央企新势力可不是个新段子。问题是,“稳”与“卷”,总是矛盾。东风显然不想卷销量,“我根扎得深,活千年”,汪俊君用武汉水杉打了个比方。其实央企的底线逻辑很清楚,不会炒短线、“鸡血”加持,不会只重“流量”而荒废基本功。站在大马路上冷冷地看着蔚小理比拼交付量,动作慢半拍,未尝不是一种“根系工程”。可问题在于,卷快的人已经抢了大半的流量蛋糕。大众认知的“智能电车”,已经根植于“蔚小理、小鹏、埃安、比亚迪”这几个名字。此时此刻东风想要出圈,唯有拿出真本事——别光喊口号,把价格、配置、智驾、体验全部摆在台面上,让用户用脚投票。
从“官方定价与配置”到消费者最终“买不买单”,东风奕派的命门其实就在品牌认知上。东风的“背景板”与“国家靠山”,对部分购车族是加分项,给人一种“靠得住”的心理安慰。理工男们在键盘上敲字:“央企嘛,质量肯定有保障!”但更多年轻用户,尤其是互联网原住民,并不吃这一套。他们要的是:“智能”“炫酷”“新鲜感”。这就像你去相亲,对方的爸妈坐一桌,满怀热情地给你介绍房产和存款,但你只看她有没有聊得起来的共鸣。这便是央企造车踏实沉淀与新势力“流量思维”真正碰撞的地方。
别急着下结论。eπ007+的看点确实足:激光雷达、高续航、智能化,加上与华为合作的科技背书,一层又一层的“防护罩”叠加,照理说产品力值得期待。但车圈讲究的不是纸面参数,大家心知肚明,智能驾驶“宣传到落地”之间,能有几分兑现、体验有几分顺滑,才是真理。东风如果真敢把激光雷达下放到十几万的价位,关键还要看后端的智驾系统、生态适配与实际驾驶表现能不能“不令人失望”。
当然,市场总是讲究实用主义。性价比似乎已经满格,央企背书也有了,智能化配置看起来令人艳羡。那么,最后一块拼图——“品牌”——就成了耗时最久的作业。如果这一次发布会,东风奕派能讲出让人信服的故事,把产品摆上桌、价格实惠,“硬刚”新势力未必没有胜算。毕竟,汽车这事拼到最后,还是要看长期主义。造车如同种水杉,孤独许久,偶尔也能长成森林。
话说回来,智能化、长续航加上靠谱背景,这盘“新可以,老也行”的混搭,到底是翻身仗,还是套路升级,只有到8月1日才能见分晓。东风奕派能不能用一次发布会挣出用户的“关注度”,这才是真正的看点。如果你也对这场央企新势力的自我刷新感兴趣,不妨持续关注,坐等那一刻揭晓。
最后,欢迎各位理性吃瓜和讨论。你更看好“根扎得深”的央企,还是以“技术+流量”搅局的新势力?评论区见,不信抡不出个新角度来。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