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汽车大规模召回,价格战升级,用户成验证者

夜幕下的展厅,灯光像伤痕一样切割着金属车身。试驾员的手停在方向盘上,副驾工程师神色凝重地盯着中控屏幕的运行数据。系统提示出现在屏幕左上角,只有小小一行字:辅助驾驶已启动,风险检测中。此时车外无人察觉,他们都未料到——某个极端场景触发了前所未有的软件Bug,幸好“那只幽灵”只是惊吓,并未造成真正伤亡。这样一幕,如果不是召回公告那日,我恐怕还只会在技术报告里读到它。

可这一年,这样的场景只是冰山一角。中国今年实施了3230次汽车召回,涉及1.2亿辆;其中不到半数,是企业主动召回。乍看数字庞大,细思却让人眉头一皱。企业主动召回不到半数,其余多数,都要等着监管部门屈指一算,逼着“自来水”般缓慢的车企出手。而所谓“智能驾驶”——这新晋招牌,今年就因为相关问题召回了255.61万辆,占全年召回的23%。每一串数字背后,都有几千上万的家庭在饭桌上多了一道看不见的风险配菜。

从旁观者的角度讲,召回这一流程就像一场警方与嫌疑人之间的博弈。企业更愿意“主动上交”,证明自己的技术与道德没掉队,可在中国,每两起召回就有一宗是监管倒逼落实。这未必都是技术粗暴,更像是一种企业文化上的“能拖就拖,能藏就藏”,技术高歌猛进之后的责任心,始终在算盘里打转。好在中国监管部门如今比之前更像警犬,嗅觉灵敏不少,召回数量猛增。但破案的速度提升,未必能压住新的风险点诞生。

事情的关键,仍然在新技术的“爬坡”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智能辅助驾驶动不动“上车”,然而验证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没来得及在试验场老老实实过五关斩六将,直接开到城市马路上。某种意义上,广大用户成了“公开体验课”的小白鼠。首批车主,既是买单人,也是测试员。有些车企图快,他们把车交给你,是拿你的时间和生命去验证。至于结果,如果没有头版新闻和死亡事故,就是一次“幸运的升舱”。

尤其是L2级辅助驾驶系统,屡屡在实际场景下暴露出“极端场景识别不足”,它成了“行业试金石”,也成了消费者和监管者之间的赌注筹码。今年小米汽车召回的那十几万辆,就是这种典型。软件缺陷如今几乎和电池安全一样,成了新能源汽车的新死角。看着技术升级如此迅猛,似乎人人都在创新,现实中却有不少人用“催熟的果子”招待你,结果口感生涩,甚至有毒。技术逻辑有时候也会暗讽一句:真理是“让子弹飞一会儿”,产品可以“让Bug飞一会儿”。

现实里还坐着另一位不速之客——价格战。今年,价格战的模式有了新玩法。以前是旧车降价,惹得老车主骂街,现在索性“新车上市就到底”,定价一步到位,指望后续再也不要降。蔚来、比亚迪、理想各家新车上市,价格屡次刷新底线。乐道、方程豹、理想的新品都甩出“比预期低好几万”的定价单。对车企来说,这是保命之举,毕竟主管部门已经发话:“别再瞎降了!”大家被逼无奈,只能把压箱底的价格提前放在新产品上,谁都不敢再玩“后续大降”,生怕被当众点名。

把“价格战”放到大背景下看,也是时代的缩影。过去年代,燃油车的“三大件”技术壁垒高得像围墙,你可以说“我的发动机有独门绝技”;但新能源时代,“三电”系统成了大路货色,几乎谁都能搞。所谓技术平权,令所有厂商都变成价格泥潭里的拳击手。打得你死我活,也只能靠性价比争夺用户。年年增长的销量和疲软的销售额,仿佛是“增产不增收”的老电视剧桥段。2022年单车利润还在2万,到了今年,已跌到1.5万,不知道下一个跌到1万的门槛会不会还有掌声。

此刻你也许会问:用户不是上帝吗?怎么变成了试验品兼价格弹?其实,消费者的选择也是铁证如山。国补、地补一来,市场立刻风生水起,中低端产品卖得风生水起。说到底,大家关心的还是钱——技术再好,安全再高,不降价一切都是浮云。对于车企,大家喊口号说要“技术引领”,但实际动作还是“价格先行”。有点像刑侦里那句老话:案子的背后,不是动机,就是利益。

作为插科打诨的一次职业自嘲,你觉得车企没安全底线,但如果你坐在产业链里,每分钱都要精打细算。召回谈责任,不谈成本是不现实的。价格战拼红海,不信技术神话也是大势所趋。说监管不够严格,遇上技术迭代加速,连我的笔记本都跟不上新品上市的速度——恐怕“问题还没来得及爆发,下一代产品已经发布了。” 有时想想,谁才是真的“车市侦探”?是用户,是企业,还是监管部门?大家都在自己的轨道上奔跑,有人追真相,有人追KPI,有人追销量。

智能汽车大规模召回,价格战升级,用户成验证者-有驾
智能汽车大规模召回,价格战升级,用户成验证者-有驾

最后把问题留在案发现场:当下的智能汽车,技术很热、价格很冷,召回流程和企业责任的灰色地带依然广阔。我们是否可以相信,大规模的技术创新与价格竞争,最终能换来安全和“理性”的车市?如果你是那位试驾员,副驾工程师,还是监管者,会愿意出手修复“极端场景”的隐患,还是选择继续让Bug飞?

现场留痕,答案未明。证据还在路上。

智能汽车大规模召回,价格战升级,用户成验证者-有驾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