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众汽车,咱们中国人心里头总有那么点特殊的情感。
从最早的桑塔纳、捷达,到后来的帕萨特、迈腾,这个牌子几乎贯穿了咱们国家汽车发展的整个过程,在很多中年朋友心里,它就是“靠谱”、“皮实”的代名词,是当之无愧的“国民神车”。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家喻户晓的汽车巨头,最近的日子却过得不太舒坦,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新赛道上,感觉像是踩了电门却使不上劲,甚至有点要被时代甩下的意思。
这事儿得先从美国那边说起。
大众在美国田纳西州有个挺大的工厂,专门生产他们家的纯电动SUV,叫ID.4。
这车刚推出来的时候,大众可是寄予厚望,想着能跟特斯拉的Model Y掰掰手腕。
一开始势头确实还行,2023年在美国也卖了快四万辆。
可到了2024年,销量一下子就掉了一半多,只剩下一万七千辆。
进入2025年,情况就更糟糕了,上半年销量比去年同期又跌了快两成,尤其是第二季度,销量简直可以用“崩盘”来形容,暴跌了65%,一个季度连两千辆都没卖出去。
销量这么差,工厂的生产线自然也得放慢速度,据说有一百六十多个工人因此都开始轮流休假了。
这好端端的车,怎么突然就卖不动了呢?
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美国政府的补贴政策变了。
以前,美国人买一辆ID.4,政府会给7500美元的税收优惠,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换算成人民币有五万多块钱呢。
有这个优惠在,ID.4的性价比就显得很高。
可后来政策调整,ID.4不符合新的补贴标准了,这7500美元的优惠也就没了。
你想啊,同一款车,昨天买还能省一大笔钱,今天就没了,消费者肯定会犹豫。
这一下,直接就把ID.4的销量给打到了谷底。
更麻烦的是,后面可能还有更大的政策变动,说不定所有新能源车的补贴都要取消。
大众一看情况不妙,也急了,搞起了大降价,把ID.4的月租价格压到了129美元,成了全美国租起来最便宜的电动车。
可即便是这样,也没能把销量给拉回来。
有意思的是,这边汽车主业愁云惨淡,大众的一个副业却火了。
他们工厂食堂里卖的一种咖喱味香肠,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卖了,结果在2024年一年卖出去了850万根。
而大众汽车全年在全球的销量大概是900万辆。
一根香肠的年销量,快要赶上一家全球顶级车企的汽车年销量了,这听起来有点黑色幽默,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众核心业务现在面临的困境有多大。
美国市场的失利还只是一个缩影,大众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也亮起了红灯。
根据他们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集团的营业利润一下子就跌了将近三分之一,税后利润更是少了快四成。
这就让人纳闷了,不是说大众的电动车在全球卖得挺好的吗?
数据也显示,他们的电动车全球交付量确实涨得很快,涨了快一半,在欧洲市场更是遥遥领先。
问题就出在这里,卖得多不一定就挣得多。
电动车现在还处于大规模投入阶段,利润本来就比较薄。
而真正给大众集团赚钱的,是像保时捷、奥迪、宾利这些豪华品牌。
可偏偏这些能赚钱的豪华品牌,销量却都在下滑。
这就好比一个家里,能挣大钱的顶梁柱收入减少了,光靠还在花钱投入、暂时不怎么赚钱的新业务,整个家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其实大众历史上也遇到过好几次大危机,但每次都能化险为夷。
无论是二战后靠着甲壳虫起死回生,还是后来用高尔夫开创一个新时代,大众总能找到正确的路。
但这一次,情况似乎不太一样了。
问题出在了根上,出在了传统德国制造的思维定势上。
德国人造车,强项在于机械,在于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实打实的东西,他们能把一块钢板、一个零件做到极致。
但在如今这个智能汽车时代,车子不仅仅是一个交通工具,更像是一个装了轮子的智能手机。
大家在意的,除了开起来怎么样,还有车里的那块大屏幕好不好用,系统顺不顺畅,导航聪不聪明。
而这恰恰是大众,乃至很多传统车企的短板。
大众在电动化上起步并不晚,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研究了。
但他们始终没能完全摆脱造燃油车的老思路。
结果就是,他们造出了一台开起来感觉很不错的电动“车”,但在“智能”这个层面却做得一塌糊涂。
很多开过ID.系列车的人都说,这车底盘很扎实,开起来有德系车那股稳重劲儿,可一用到车机系统,就让人头疼。
反应慢、容易卡顿、操作逻辑混乱,甚至有车评人开玩笑说,宁愿在车上架个手机用导航,也不想用它自带的那个系统。
这种软件上的问题,从研发阶段就暴露出来了。
当年第一款ID.3车都造出来了,就是因为软件问题解决不了,只能在停车场里放着,迟迟无法交到用户手里。
后来即便上市了,关于系统黑屏、频繁跳故障码的投诉也一直没断过。
去年大众还在美国因为软件可能导致屏幕黑屏,召回了将近八万辆ID.4。
对于一个以严谨和品质著称的品牌来说,这无疑是件很丢脸的事。
面对在欧美市场的困境,大众现在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中国市场。
四十年前,大众来到中国,用桑塔纳和捷达打开了市场,也开启了自己在中国长达几十年的辉煌。
但现在,中国市场也变了,本土品牌强势崛起,竞争激烈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也开始出现下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大众中国区的负责人甚至把中国的价格战形容为“一群赌徒在赌桌上梭哈”,可见其惨烈程度。
在这样的压力下,大众不得不放下身段,寻求改变。
他们现在的策略是两条腿走路:一边继续生产和改进燃油车,稳住基本盘和利润来源;另一边,在智能电动车领域,开始向中国的“新势力”学习。
其中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和中国的小鹏汽车达成了深度合作。
这次合作的意义非同一般,它不再是以前那种外方出技术、中方出市场的模式,反而是大众看中了小鹏在智能驾驶和电子电气架构方面的技术优势,希望借此来快速弥补自己的短板。
通过和中国企业的合作,大众新车的研发周期也大大缩短了,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这就像一个曾经的老师傅,发现时代变了,自己过去的老手艺不够用了,于是回过头来向年轻的徒弟请教新知识。
这艘曾经无比辉煌的百年巨轮,正行驶在变革的风暴中心,它能否借助来自中国的“药方”,治好自己的“电动焦虑症”,重新找回方向,我们还需要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