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道,车子自己“跑路”了,你说气不气人?
山东威海的陈先生,9月30号那天就遇到了这桩奇事。
他的小米汽车,好端端的,竟然自己发动,然后就这么“离家出走”了。
陈先生可是叫屈,他发誓自己压根儿没碰手机,可小米客服却轻描淡写地一句“可能是误触”。
这下好了,双方的“战火”瞬间点燃,到底是谁的错?
是车主“手滑”了,还是这辆智能座驾本身就藏着“鬼”?
陈先生是铁了心不认账:“当时我和妻子都在屋里,手机(就是车钥匙)扔筐里,离我们好几米呢,谁能碰到?”
他反复强调,并且祭出了杀手锏——监控视频。
画面清晰地记录了整个过程,手机安安静静地待在角落,根本没人碰过。
这让他更加坚信,问题出在车本身。
想想看,这手机远程启动,哪是那么容易的事?
得先解锁,打开APP,点确认,还有那20秒的环境判断,甚至需要一直按着才能生效。
在这种层层关卡下,车子怎么可能“说走就走”?
更何况,他的手机APP也毫无异常,蓝牙连接也未曾提示。
这所有的一切,都指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车,可能真的出了问题。
可小米客服那边,却似乎铁了心要将矛头指向“人祸”。
他们“查”了后台,发现就在车辆“出逃”的同一时间点,陈先生那台绑定了的iPhone 15 Pro Max,确实发出了“泊车”指令。
而且,手机和车当时距离很近,蓝牙连接也显示正常。
于是乎,他们一口咬定:“就是你手机操作导致的!”
厂商的逻辑是,他们反复核查了所有数据日志,车子本身没有任何故障。
至于过去那些因云端服务器导致智驾异常的“前车之鉴”,这次已经被他们“排除”了。
所以,结论只有一个:是手机操作的锅。
当然,他们也为客服沟通中的失误道了个歉,但核心观点不变。
这桩罗生门,就在于双方证据的天壤之别。
车主有视频为证,仿佛握着“尚方宝剑”;而厂商则倚仗后台数据,认定“误触”是唯一解释。
两边各执一词,真相仿佛被分割成了两半,谁也无法完全说服对方。
这让我不禁想起古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在智能汽车这个新领域,远程控制功能的“安全阀”到底有多牢固?
一旦出现这种“鬼魅般的”车辆移动,数据该如何公开?
责任又该如何界定?
这些问题,目前似乎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规矩”。
这对于想要维权的车主来说,无疑是一场艰难的“战斗”。
从技术层面深挖下去,车辆“自行启动”的幕后黑手,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如今的智能汽车,就像一个装满了“眼睛”和“耳朵”的机器人,通过传感器、雷达、摄像头来感知周遭世界。
但“人有失足,马有坠蹄”,万一遇到极端环境,比如一个突然飞来的篮球,或者一滩水面折射的光线,都可能被这些“电子眼睛”误判为车位或障碍物。
这就像是系统“看花了眼”,进而触发了车辆的自动泊车或移动指令,让车子自己“活”了过来。
可见,环境的“不确定性”,是智能驾驶一个绕不开的“坑”。
再者,这车里那套复杂的软件系统,也可能藏着“暗雷”。
一个不起眼的逻辑漏洞,一次意外的电磁干扰,或是CAN总线上的一个小错误,都可能导致错误的指令被“误执行”。
即便是那曾经被视为便捷的“蓝牙钥匙”,如果信号被干扰,或者手机APP本身出了什么“状况”,那本该是保护你的安全机制,在某些“特殊时刻”,反而可能“掉链子”。
这些都可能成为车辆“脱缰”的导火线。
面对这些潜在的“失控”风险,小米汽车方面给出的回应,是通过OTA远程升级来加固“城墙”。
他们计划增加“紧急制动二次确认”功能,引入“驾驶位人员检测”,并提高“泊车激活门槛”,让车辆启动的“门槛”更高,减少“误操作”的可能。
此外,他们也承诺要让车辆数据更“透明”,比如开放一些关键的操作日志给用户查阅。
甚至还在与第三方探讨,搭建数据存证和监管平台。
同时,他们也给出了实用建议:用户可以考虑关闭不常用的远程功能,并定期检查绑定的设备。
这就像是给车辆穿上了“多层防护服”,力求将风险降到最低。
这次“失控”事件,并非智能汽车行业的“孤例”。
“幽灵挪车”、“无人驾驶”的小插曲,在其他品牌身上也时有发生。
环境因素、系统缺陷、硬件故障、手机操作,以及手机与车机之间那错综复杂的互动,都可能交织出意想不到的“意外”。
这无疑给所有智能车厂敲响了警钟:安全设计绝不能“马虎眼”,数据公开更要“坦荡荡”,唯有如此,才能赢得消费者的“芳心”,也才能让这个新兴的行业健康地“跑下去”。
“车如人生,全凭掌舵。”
可当方向盘仿佛有了自己的意志,这让多少人心生不安?
这次事件,更是让小米汽车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此前,因辅助驾驶问题引发的大规模召回,以及宣传与实际体验不符导致的车主集体诉讼,已经让其品牌信任度如同“雪崩”般下滑。
这次“自动启动”的闹剧,无疑是雪上加霜。
市场反应是直接的。
短期内,订单量或许尚未出现“断崖式下跌”,但消费者心中的疑虑,已然像藤蔓般疯长。
股价的波动,也印证了资本市场的担忧。
如果小米汽车不能拿出更有力的行动来“修补”信任的裂痕,那么其未来的销量和品牌价值,必将承受更沉重的代价。
陈先生的遭遇,更是折射出当下消费者购车观念的深刻转变。
曾经,我们被各种炫酷的功能和惊人的参数所吸引;如今,大家更关心的是:“这车,到底安不安全?”
“宣传,是不是真的靠谱?”
一项调查显示,高达75%的潜在车主,要求车企公开原始测试数据。
这说明,消费者正在从“冲动派”转变为“理性派”。
许多品牌也开始主动披露智能驾驶的“边界条件”和实际表现,消费者也更愿意为“安全冗余”买单。
智能汽车行业的“信任门槛”,正被悄悄地抬高。
在监管层面,智能汽车行业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关键功能缺乏统一的“硬性标准”。
以自动紧急制动为例,各品牌的安全水平参差不齐。
很多车企仅满足最低的合规要求,然后在此基础上“做文章”。
OTA升级虽然能快速修复漏洞,但若没有严格的监管,未经充分验证的更新,很可能给用户带来新的“惊喜”(惊吓)。
更何况,数据的归属权和举证责任,都牢牢掌握在车企手中,消费者想要“讨个说法”,难如登天!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如今,行业正从“事后追责”向“事前预防”转变。
更严格的监管、更完善的行业规范,正在逐步提升智能汽车的整体安全水位。
这就像给车辆装上了更“智慧”的大脑和更“可靠”的四肢。
智能汽车安全,这条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需要技术的不断精进,行业自律的深入,以及用户信任的坚定支撑,方能抵达“星辰大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