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奇瑞联手打响纯血鸿蒙旗舰,五界齐发是否撼动智能车行业格局

话说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圈,卷得跟春运抢票似的,你不玩点大的,还真上不了热搜。

你看,8月25日这场新品发布会,华为和奇瑞直接给车迷们砸来一大波新款,堪比双十一开幕当天的购物车,简直让人眼花缭乱。

一边是智界新R7和新S7齐齐登场,价格还比着低——新S7居然还亲民两万块,这噱头谁顶得住?

另一边,尚界H5的预售价一亮出来:16.98万元!这一下,真的给友商当头一棒。

有人说,这叫“卷价格卷配置卷体验”,也有人直呼:哎呦,咱老百姓的幸福感,原来全靠技术厂商“不计成本”砸出来的?

可热闹背后,也总是有些让人迷糊的点,我这满脑子问号拿不准该往哪个方向翻。

同样的动力配置、各类智能加持,怎么一上场,R7和S7还能再降价降得这么狠?

商战新剧里,华为和奇瑞才刚升级“纯血鸿蒙”战略,甩出来的这些新品价格,为啥都透着点咬牙切齿的狠劲?

再回头看看交付数据,问界M8、M9、智界R7、S7,少说也得横跨近百万辆,问题是,前不久还被诟病“交付拉胯、销量退潮”的智界系列,是不是突然间就起势了?

怪不怪?刺激不刺激?

先别忙着鼓掌,咱就慢慢扒一扒这剧情里的硬核和柔肋。

新R7、新S7上市时,三款车型价格分别卡在24.98万-30.98万元、22.98万-28.98万元区间,说高吧,这两年电动车动不动三十万往上冲,这价格倒也算不上“突破想象”;可说低吧,新S7一出,比R7还便宜了两万,正面硬刚同级大厂,配置却还不输,甚至能反手加鸡腿,到底咋做到的?

台下余承东一边打趣“出血了”,一边喊话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气氛整得像春晚合体,谁还记得去年智界S7踩雷的“一地鸡毛”?

回忆杀来了。

智界不是没“翻车”过,S7销量一度拉胯,半年只卖了四千多辆,R7刚亮相时月销还能冲破一万,转眼也熄火。

问题根在哪?

信任断层吗,还是定价过高,还是交付节奏没掌控好?

企业内部都点明了:团队节奏跟不上,合作磨合有阵痛;

说白了,造车这事,比做手机、做路由器烧脑子多了。

余承东自己都说,“这不是常规合作,是场革命”,革谁的命?

革汽车人的命,说起来像段子,落地实际,是含着泪咬着牙的大转型。奇瑞当家人尹同跃早放话,“智界是头号战略”,资源倾斜,全厂给它让道,换来“纯血鸿蒙”全面主导,这个架势,叫个彻底。

外界能不猜?

话语权归属、资源分配、管理渗透,合作里不就是这些隐形拦路虎最难跨过去吗?奇瑞和华为直接把架设“专属双设计中心、双研发中心”都官宣了,甩几百亿投资“压场”,差不多也是要绝后路、堵退路。

实际上,智界这波能否摆脱去年销量瓶颈,成为旗舰典范,现在是“决胜局”。新R7、新S7刚上市1个小时,大定就冲了5000多台,这要是换成别的品牌,宣传稿估计早“喜大普奔”一百遍了吧?

可智界的目标,是翻篇、是做爆款,是让所有资源流向“智界”主线。

曾经,奇瑞和华为也难免“battle”,明里掰手腕,暗处角力几轮,但“听华为的顺,不听就被雷劈”,这话说得狠,却也太内行。

华为奇瑞联手打响纯血鸿蒙旗舰,五界齐发是否撼动智能车行业格局-有驾

噢,对了,智界团队直接请来余承东钦点的“爆品班底”,从设计到供应链,从测试到制造,都是华为控制权大掌柜,用户体验、交付,每个环节都插根杠杆。

有点像啥?

有点像把造车的每道工序装进一套标准流程里,每颗螺丝钉都沾点“华为味儿”,让奇瑞这位资深老主机厂转型,脱胎换骨。

那是不是说,只要“全听指挥”,就能无往不利?

有点道理,又不太绝对。

不信你瞅问界系列,早就是华为赋能的“范本”,但这回“五界齐发”,会不会出现资源分散、主次不明的内耗?会不会让每一款都变成“砸钱试水”?

华为奇瑞联手打响纯血鸿蒙旗舰,五界齐发是否撼动智能车行业格局-有驾

这还真不好下结论。

说起新品雨后春笋实在不夸张。

问界M8纯电版挂出35.98万元的“真香价”,标配大电池、高续航,700多公里的纯电,这性能数据不服不行。

三年要在高速、生活区、自驾线路整出上千个充电站,光基础设施的账单就一串零,赚不赚钱两说,气势这块儿是拉满了。

问界M7马上深圳见,尚界H5直接把B级SUV的门槛拉低到16.98万,HUAWEI ADS 4顶配雷达装挺。

华为自己都承认,做20万以内的车可能是亏本生意,可真香定律又让市场躁动起来,这品牌信仰到底能稳多久?

还有享界S9T,旅行车的外观一曝光,24小时小定就奔两万台,这下圈里圈外都等着看华为和北汽玩出啥花样。

咱们换个角度看。

一边是官方数据晒得花团锦簇:鸿蒙智行累计交付90多万辆,问界M9 17个月干到22.6万,M8四个月7万,再加上智界和享界加持,“五界”撸起袖子一年磕出近百万。

数据堆出来的底气固然让人期待,但要我说,销量、订单这些东西,其实就像KPI,数字看着惊艳,细抠下去才见真章。

有人靠性价比,有人靠圈粉,有人靠技术创新撑家底。

但也有行业分析师冷静点明,华为只是供应商,车企的利益绑定再铁,也得接受市场优胜劣汰,不是每个项目都能活成爆款。

归根到底,“人”的组织方式,人才的适配度,才决定能不能玩转1+1大于2的神话。

不夸张讲,像华为这种“铁血管控+爆款管理哲学”,不是所有传统车厂都能无缝适配。

组织磨合期的水土不服、滞后感,转型阵痛,每家都绕不开。

另外,五界能不能一起跑出生天,也得看资源调度和自我迭代能力。

问界打了样,其他界怎么走,每款车型定位、功能、价格带、目标群体的差异都该拉出差距,不然再牛的体系,也有被稀释掉影响力的时候。

还得防住什么?

技术过剩、价格大战最后演变成“赔本赚吆喝”,品牌轮廓反而模糊。

华为奇瑞联手打响纯血鸿蒙旗舰,五界齐发是否撼动智能车行业格局-有驾

别忘了,市场上除了华为+友商的强强联合,老牌新势力也不在少数,用户决策越来越成熟,信息爆炸时代,谁也别想闭门造车就能高枕无忧。

用户用脚投票那才是硬道理。

翻回来,如果你是新车主,看到这一茬的新品扎堆,选谁呢?

会不会疑问:这些高端智能、黑科技加身的车型,到底是“能卷出性价比的好物”,还是“想用流量带动销量、做到一锤子买卖”?

“二代合作”能不能解决初代的交付、服务、品质等烦恼,华为主导的标准化流程会不会变成流水线产品,丧失一点“人情温度”?

买单的烦恼,真不比买手机轻松多少。

追求体验、信仰品牌、还是追捧新潮,选择焦虑全靠各自承受力。

最有意思的是什么?

在余承东口中,“能力撑死两个界,但偏偏要管五个界”,这妥妥的“尾款人”心态,焦虑、纠结都能溢出屏幕。

说白了,战略攻坚的路上,勇气、魄力与资源都短不了,但走向下一个百万交付高峰,还得看人心归属和客户真买账的程度。

一盘大棋,能不能成局,谁说得准?

市场涌动,局中人还得踏实走好每一步,才有资格谈“智能车新秩序”。

你怎么看鸿蒙智行这波高密度新品战略,是行业清流还是又一轮“内卷狂飙”?欢迎留言吐槽,咱们唠嗑见!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