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上看,小鹏正式开拓欧洲市场。话说这事也挺考验人对车的直觉的——毕竟这些新市场,咱很多朋友(包括我)都没去过,认识和理解都得靠点感性点的。
我记得有次逛展会,发现一位销售朋友跟我聊起一款车:你觉得它是不是给欧洲用户开发的,更符合他们的生活节奏?那会儿我没多想,只觉得它在某些细节上设计得挺欧美范儿。没错,欧洲的用户喜欢简洁实用,车里控温、隔音、车联网这些都得摸到心坎儿上。
准备写这个题,我特意翻了翻早些年的市场调研报告——大体上说,这五国加起来,汽车市场年增速估算在3%到5%(样本少,估算哈),新车接受度高,但消费者的偏好变化很快。比如说,奥地利的用户,偏爱燃油/混动,纯电还在适应阶段。斯洛文尼亚人,容量够大了就满足了,黑科技不怎么在意。有点出乎我意料的是匈牙利市场,用户对于价格合理,续航稳定更关注一些。大概是因为整体生活节奏偏快,平衡预算更重要。
一边琢磨这些,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评论:小鹏要靠快闪店吸引年轻人,实际还能落实到售后和服务吗?其实这是一针见血——在欧洲市场,买车不是一锤子买卖。要想到,欧洲那个修车人、售后网络,其实挺成熟,既讲效率,也讲口碑。你知道露天快闪,摊上几天就得走人,车主们还能体验到连续的信任感。这种线下展示,很像试婚——你得让人觉得这车靠谱、质量过硬。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拍了张照片,发现快闪店旁边的咖啡馆门外,有个男孩在玩滑板,车展现场的氛围挺轻松的。有趣的是,那男孩大概十七八岁,穿着宽松的卫衣,手拿快闪店的会宣传折扣的小册子,偷偷望了我几眼。其实我觉得年轻人对新品牌的接受,还真不好说,除了好奇可能还会鸡贼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个我一直有点搞不懂的问题:欧洲这些国家的消费者,到底是被市场潮流带动,还是真正用心去了解的?我猜,也许是个估算/样本有限问题吧,不同国家起来的偏好差太远。
再讲个点事。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很多车企都在跨界——不是单纯卖车,有的自己做充电站,有的搞电池回收。其实从供应链角度看,就像你做开店,从原料到成品、店面到售后,环节繁琐得不行。你想,快闪店像是临时拼凑,很难长久落地,因为要考虑库存、物流、员工安排等。刚刚我在微信里跟朋友聊到:小鹏日后要玩规模,恐怕得吃点苦头。他回我:他们要是真的能把供应链拿稳,就不怕。这句话让我想到,研发的卡点其实还在于供应链,尤其是在欧洲这种需要高度稳妥的环境中。
我也曾想,欧洲的市场门槛其实还是那个信任。咱们在国内买车,要么拼价格,要么拼配置,少数人考虑售后体验。但是欧洲人觉得安全稳定才是真正的心头宝。材料质感、车身结构,这些是不是比咱国内用户更敏感一点?我还记得那年,买车时,销售说:欧洲的车,不比你们国内便宜的车差,但讲究的是持久和品质。这句话其实我心里还挺受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你有没有想过,刚起步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最大的门槛到底在哪儿?是设计标准?还是品牌认知?还是后续的售后网络?我觉得可能都在。
因为面对本地化的问题,除了把中国市场的经验投影过去,真要走深,还是得打磨细节。比方说,那位销售给我说:欧洲车主喜欢‘有趣’的科技,但不喜欢复杂。我那会儿以为,就是操作简便点。实际上,背后是研发团队花了不少时间,把系统干得务实。比如车载智控就像手机,只要操作顺手,哪怕功能再丰富,用户还不是照用不误。
我不禁要问,未来这几个国家,能不能真正用上国产车的技术?我猜,短期内,大部分还在试水阶段。因为,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车的性能,而是稳不稳定,能不能吃得消。据说,欧洲对安全的标准,比我们想像得还要高——别的地方可能只看外观、价格,但欧洲人真正看的是用得放心。
至于具体车型,像小鹏G6和G9,我其实还没有试过,但看数据,G9似乎是加速表现还可以(估算,样本有限),而G6更偏向平衡。轮胎成本算一下,普通的轮胎一条大概几百欧,行驶1万公里得花掉约150欧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加在油耗和保养上,一年下来差不多500-700欧的维护费,在欧洲市场其实算正常。
我心里有个猜测,也许中国车企能在欧洲站稳脚跟,是靠的是性价比加上一些特殊设计。你知道,我身边一些朋友问:国产车的耐用度,靠谱吗?其实这就像买东西,买了一次吃了觉得不错,下一次就会更放心一些。
说到这里,真不知道这个快闪店到底起不了多大作用,毕竟,真的要长远,还是要经过时间检验。也许,着眼点不在于多少人来逛,而是留给人们的印象,这点才是最难把握。
这时候,我突然想到,欧洲市场的痛点除了技术和品质,还有——车的适应程度。像车标、配色、内饰风格,这些有时候比技术更直观,马上能激发情感反应。相信没有人会喜欢一辆硬邦邦的车,哪怕它性能再强。
外面天快黑了,感觉灯光晃得眼睛发涩。有个细节我还记得:那辆刚刚开出来的G9,车尾灯亮起时,有点像夜空中星星点点,瞬间让我觉得它不像传统的车,更像是个未来的小伙伴。
小鹏进欧洲的这步,虽然还在试跑,但我觉得,他们更像那个刚学步的孩子——走得慢点正常,走稳点更重要。你说,这些新市场,未来会不会变成战场到戏台?谁知道呢?只希望他们车,在我手里,是个生活的小工具,而不是国家的战旗。
——嘿,你觉得,欧洲人会不会慢慢惯中国车的性格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