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GN125陪我走了整整15年。这辆车,没有豪华配置,也没有炫酷的外观,但它始终可靠,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十多万公里,路过青海湖、内蒙、日照、井冈山、韶山——几乎走遍了不少好地方。还记得那次青海湖骑行,天特别蓝,风也大,骑在上面感觉和车心都同步了。沿途路况变化很大,山路、沙地、泥泞,车都能扛得住。
【我偷偷翻了下笔记】,当年买车预算不高,买了这辆125,最贵也就五千多块。你知道有时候预算有限,买车就像嫁人,要看缘分。它的发动机其实很耐操,油箱一加满,能跑上百公里就算不错。关键是,维修也很方便,自己换个火花塞,拆拆滤芯,就行动起来。
不过说真话,很多时候车也没那么完美。有段时间觉得,可能技术逐步落后,时不时的抖抖颤颤让我有点抓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找不到钥匙的照片,但车头上那串钥匙,反倒让我觉得,还是挺珍惜的。那些钥匙挂着,一直告诉我,别忘了它。
你问我为什么坚持这么久?可能是它的品质比我预想的要好太多。在那个年代,国产车还不一定能保证这么久,更别说还能跑到十万公里。车架、引擎的铁皮,虽然被风雨晒得有点斑驳,但结构依旧结实。这跟一些外表漂亮,但内部零件都走样的车截然不同。
说到对比,我试过朋友的某款雅马哈125,整体车身轻便,操控还不错,但连续跑几天后,奇怪的异响就多了。可能我这辆老GN的心态太坚韧,骑久了,反而想起那句只要不出问题,就不要折腾。很多新款车都偏重配置,舒适性倒是一大亮点,但没有那种大家伙的耐操感。
我还记得,那年修车厂师傅说一句:这车啊,确实是北京的铁铁肺,修起来真方便。其实用个比喻就行了,就像你家厨房的老铁锅,打理好了,一百年都没问题,但你要是忽视了它的养护,那可就麻烦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这辆车这么喜欢吗?】其实不是因为节能环保什么的,因为它油耗还是挺高的。大概每百公里要跑4.5升左右,算粗糙点的心算成本,用一年20000公里算,油费就得花900多块。这还不算保养费用。你看,车的保值率大概在30%左右,高于一些新鲜货,这是我自己估算的。有人说,老车保值不高,但我觉得,只要车能陪我跑到更远的地方,再贵的都值得。
【这段先按下不表】,因为我知道,很多年轻人都懒得老车了。觉得麻烦,可能还嫌旧。其实我也嫌麻烦,但就像那句老话:只要车还能跑,就别扔。反正我换了,现在用的是轻量型的tr300,新车其实挺给力,但跟125比,还差点什么。
我甚至怀疑,很多新车为了追求科技感,反而降低了耐操程度。你试想,现在的车多是电子辅助,刹车、转向都很智能,可一旦电子原件出问题,修起来比老车打掉一块芯片还麻烦。老车就像是用一块坚硬耐磨的砖,比起那种科技砖的脆弱,真是稳妥。
【下面这句话,你可能觉得没必要,但我还真觉得挺重要的】,如果没有那次青海湖骑行我也不会意识到,慢慢跑起来的路程,也会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这种时候,车不只是工具,而是一段陪伴。那次在戈壁边,风怎么刮都刮不灭车里的暖意。
不晓得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跟车的感情其实挺难说清楚。一辆车从刚买到可能换了油耗、轮胎、火花塞,可它的骨子里,还是那辆GN125。它的质感,某种程度上,也算是钢铁的温柔。
【我还真没细想过,这车还能坚持这么久,可能和我平时多注意一点,正常养护有关吧?】也许吧。用料、工艺上,那个年代的国产车打铁还需自身硬。说不定,我以后还会找个机会,把引擎拆开,看看是不是还能继续跑。
其实喜欢一辆车,也是一种情感。它见证我走过的风雨,也陪我度过很多无聊的周末。每次拉着朋友出去兜风,换个角度,他们都说:这车真有味道。但我知道,真正难得的其实是那份可靠。
【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一辆车?】每天上下班,修修补补,仿佛变成了一种惯。偶尔走在街上,看见别人骑的最新款,有点羡慕,但心里还是觉得:哎,还是老朋友好。 你说,未来还会有这样一辆车陪你十几年吗?
也许,到底我们是被车串联在一起,还是仅仅被那份熟悉感绑住?谁知道呢。我只知道,车在,它还在,我还在,那个它的缝隙里,藏着我很多记忆。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