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能源这盘棋,各路诸侯落子,销量榜单出炉,颇有几分“几家饭香,几家愁肠”的味道。
有的车型稳如磐石,有的新秀乍起,还有的,哎,只能慨叹一声“韶华易逝”。
先聊聊这匹黑马——吉利星愿,十万以内的“小不点儿”,竟能月销三万余,着实让人跌破眼镜。
如今车市,动辄标榜智能化、宽适空间,谁料想,这“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小车,反倒异军突起?
细思量,倒也合情合理。
对那些囊中羞涩,只求代步的“刚需族”而言,价廉才是硬道理。
如同拼多多上的商品,虽常遭诟病,但挡不住它“亲民”啊。
这背后,映照出的实则是某些群体的真实诉求:能跑就行,其他皆为锦上添花。
再看10-20万价位,宋PLUS依旧宝刀未老。
虽不复当年单月破六万之勇,但两万余的销量,也算可圈可点。
更可喜的是,它在海外市场也颇受青睐,这佐证了什么?
佐证了咱们的国货,确已开始扬帆出海。
往昔提及“Made in China”,人们或将其视作廉价的符号,而今,越来越多的海外消费者,开始对中国制造的品质刮目相看。
紧接着是20-30万区间,小米SU7,这车的热度,可谓是“自带光环”。
自问世以来,话题便从未断绝。
月销两万余,对一个初出茅庐的品牌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平心而论,小米SU7的扶摇直上,除了产品自身过硬,亦离不开小米的品牌加持与营销造势。
毕竟,雷军堪称“流量收割机”。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这股“网红”效应,又能维系多久?
一年后,两年后,它还能否这般炙手可热?
这便要看小米汽车能否持续推陈出新,牢牢拴住用户的心了。
30-40万的腾势D9,稳坐钓鱼台,蝉联数月此价位销量桂冠。
这车主攻商务市场,空间阔绰、配置奢华,深得一些老板的喜爱。
但说实话,腾势这个牌子,总给人一种“高不成低不就”之感。
你说它高端吧,似乎又少了些底蕴;你说它亲民吧,价格又摆在那里。
它能一直靠D9这“一招鲜”撑下去吗?
我对此持保留态度。
40-50万的问界M9,亦堪称骁勇,均价五十万的车,月销过万,足见国内“豪掷千金”者不在少数。
且,这车还是鸿蒙智行的当家花旦,也算是为华为挣了面子。
只是,此价位的竞争日趋白热化,问界M9能否守住阵地,还需拭目以待。
至于50-100万的蔚来ET9和百万以上的仰望U8,销量则相对小众。
蔚来ET9甫一上市,销量尚可,力压奥迪A8L和宝马7系,然与奔驰S级相比,仍有鸿沟。
仰望U8堪称国产百万级豪车的扛鼎之作,虽销量寥寥,但其象征意义非凡。
它昭示着,中国品牌亦能打造出高品质、高价位的座驾。
综上所述,4月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数据,折射出诸多端倪。
既有市场规律的支配,亦有品牌效应的加持,更有消费者真实需求的导向。
但归根结底,还是产品力说了算。
唯有真正卓越的产品,方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方能在激烈的市场搏杀中屹立不倒。
如今各家都在“卷”,卷配置、卷价格、卷服务,但“内卷”到最后,终究还是要回归产品本身。
毕竟,消费者并非“任人摆布的木偶”,谁家的东西好,他们心里门儿清。
当我们习惯性地将原因归结为“新能源车市红海一片”时,是否忽略了消费者对品质与价值的锱铢必较?
这或许才是左右销量排名的根本所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