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最近的车圈,越来越像个大型行为艺术现场。
所有人都跟疯了一样,不是在卷价格,就是在卷冰箱彩电大沙发,仿佛造的不是车,是移动的精装三室一厅。就在新能源车企们互相掐着脖子,高喊着“遥遥领先”和“智能平权”的时候,长安突然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落里冲了出来,手里攥着个燃油车,对着整个市场来了一嗓子:
不装了,我摊牌了,十万块以内,我也要搞“自动驾驶”。
这个动作,非常不讲理,也非常长安。
当第四代CS55PLUS把7.89万的起售价和“高快领航”、“自动换道超车”这些词摆在一起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修炼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突然掏出了一把冒蓝火的加特林。
同行看了也得傻,说好的,你是浓眉大眼的燃油车,怎么也开始念叨智能化的咒语了?你这是要干嘛?
长安的行为,翻译过来就是一句话: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如果说之前的新势力是想把传统车企的蛋糕端走,那长安这次就是连桌子上的蜡物都没放过,甚至想把整个餐厅给爆了。
这就是当下车圈的真实写照,一个标准的黑暗森林。没有什么体面离场,没有什么转型阵痛,只有“要么成仙,要么成盒”的极限施压。长安这一手,就是典型的“掀桌子式”打法,它在用一个极其粗暴的方式告诉所有人一个朴素的道理:别跟我谈什么能源形式,别跟我扯什么技术路线,在绝对的性价比面前,一切花里胡哨都是异端。
我一直有个暴论,自动驾驶的终极形态,不在于特斯拉的FSD,也不在于华为的ADS,而在于山东德州的老头乐。
为什么?因为实验室里的数据再好看,都不如一个突然从路口窜出来的老大爷来得真实。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你那套价值几十万的激光雷达和算力平台,在那一刻,唯一的价值就是帮你清晰地记录下自己是怎么变成全责的。
这就是“反技术崇拜”的核心。长安的天枢驾驶辅助,讲真,我看到“视觉版”三个字的时候,心里是咯噔一下的。纯视觉,这个词在今天,约等于一种信仰。但长安很鸡贼,他没跟你聊什么BEV、Transformer,没跟你扯那些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的技术名词。
它直接把场景给你摆出来了:高速上不敢换道?我帮你换。窄车位停不进去?我帮你停。长途开着累?我帮你跟着车流走。
你看,他把一个非常玄学的问题,解构成了一个民粹化的答案。他不管你这技术在理论上有多牛逼,他只关心,在中国的复杂路况这个地狱难度的副本里,你能不能帮用户解决最基础的“会不会刮”、“会不会撞”、“会不会累”这三个灵魂拷问。
这种思路,坏了菜了,太坏了。
它直接绕过了技术鄙视链,把评判标准从“你有多先进”,变成了“你有多好用”。当一个顶配不到十万的车,能实现自动超车,还能“随车流主动调速”的时候,这已经不是技术问题了,这是个心态问题。
长安的心态就是:我悟了,我不跟你们卷那些虚的了,我就卷普通人最需要的东西。加大,加大,再加大。
我作为一个被各种智能座舱PUA过的中年人,对现在车里的屏幕有种生理性的恐惧。屏幕越来越大,菜单越来越深,有时候想开个空调,感觉像是在破解任意门。
第四代CS55PLUS的座舱,号称“有温度的科技”。讲真,温度我没感觉到,但我看到它同时支持CarPlay、HiCar、Carlink的时候,我感觉到了“理智”。
在一个所有车企都想把用户圈在自己生态里的时代,这种开放性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品质。它就像一个开饭店的老板,告诉你不仅可以在我这儿吃,你自带酒水我也不拦着。就问你这种格局,怕不怕?
然后是那个接入了DeepSeek大模型的AI语音。现在的大模型上车,基本就是个潮流,大家都有,不稀奇。但长安的用法很有意思,它强调的是“语境理解”和“多轮对话”。
这让我想起一个场景。我儿子在车里,不会说“把天窗打开透透气”,他会说“爸爸,我想看天上的云”。如果这时候车机能自己打开天窗遮阳帘,那这个瞬间,这台车就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它是一个“伙伴”。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把车机比作“伙伴”的比喻可能有点蠢。因为大多数时候,我副驾上坐的是我老板,我只希望车机能在我老板说“我觉得这个方案还可以再优化一下”的时候,自动播放《忐忑》。
所以,所谓的女王副驾,8触点按摩,对我这种社畜来说,就是个屠龙技。但它必须得有,因为它构建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关于“美好生活”的想象。这种想象,有时候比功能本身更值钱。
就像奔驰,最值钱的不是它的发动机和变速箱,而是那个三叉星徽标本身。它代表了一种不需要解释的身份认同。这是一种品牌玄学。会买特斯拉的人,就是喜欢特斯拉本身,你跟他聊什么座椅通风、内饰做工,他会觉得你很可笑,因为你们的信仰不同。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长安CS55PLUS当然没有到“玄学”的境界,它走的是另一个极端:新实用主义。
每一个设计都在为功能服务。无边界格栅是为了降低风阻,LED大灯是为了照得更远,环抱式座舱是为了给你安全感。它把一辆车拆解成了无数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
讲真,这种产品经理式的造车思路,有时候挺无聊的,但有效。
尤其是在动力上。新蓝鲸1.5T发动机,500Bar超高压直喷,141kW,310N·m。这堆参数,对于普通用户来说,毫无意义。有意义的是什么?是一箱油在高原上能跑1000公里。
在充电桩还没普及到你家村口的当下,在节假日高速充电排队能排到让你怀疑人生的今天,“长续航”和“低油耗”这六个字,就是燃油车最后的,也是最坚固的“金钟罩铁布衫”。
iEM智慧能量管理系统,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干的活儿很朴素:省油。它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在你踩下油门的瞬间,就已经帮你算好了怎么输出动力最划算。
这种智能,不是那种让你惊呼“666”的智能,而是那种润物细无声,让你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诶,这车好像还挺省钱”的智能。
所以,第四代CS55PLUS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它不是一个颠覆者,更像一个搅局者。它用一种近乎耍流氓的方式,把高端智能驾驶功能的价格体系,一把子给干到了地板价。我X,这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它在告诉所有新势力一个残酷的现实:你们引以为傲的智能化壁垒,在绝对的成本优势和市场规模面前,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固。
它也在告诉所有传统车企:别再躺着了,燃油车不是只能拼三大件,把压箱底的智能化技术拿出来,装上,价格打下来,一样能打。
说真的,我最近看玄幻小说有点多,总觉得现在的车企都像在渡劫。有的选择飞升,去搞纯电和智能化,前途光明,但雷劫也猛。有的选择当个土地神,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安稳,但没前途。
长安这种,就像一个修炼了魔功的正道弟子。他身子骨还是燃油车的底子,但手上玩的,却是智能化的法术。这种“道诡异仙”式的存在,让整个战局变得极度混乱和有趣。
最终,第四代CS55PLUS能不能重新洗牌10万级SUV市场?
从产品力上看,它能。但我们都知道,卖车这事儿,从来不完全是产品力的事儿。它更像一种玄学。有时候,一款车能火,就是因为它在那个时间点,用那种方式,出现在了那里,一切都刚刚好。
而这台浑身充满“我疯了,你们随意”气质的CS55PLUS,恰好就出现在了这个所有人都很焦虑、消费回归理性的时间点。
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这个荒诞车圈的一种戏谑式点评。
它在用行动证明,技术普惠的本质,不是把价格打下来,而是把整个桌子都掀了,让所有人重新回到起跑线。
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