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下来,城市的小巷里电动车尾灯一闪一闪地游弋着,摩托车轰鸣声偶尔划破静谧。冬天的风有些冷,但街头巷尾依然不缺推着、骑着、拎着各式“小电驴”的身影。街市尽头,刚下班的大爷一手提着菜篮子,一手死死攥着刚刚贴上的电动车号牌,脸上的表情复杂得能写出八千字小说。年轻的快递小哥站在新电摩旁边抽烟,望着刚给摩托换上的“临时牌照”嘀咕:“早干啥去了?”这种场面,以前也常见,只不过牌照多半斑驳,甚至干脆“裸奔”上路。现在嘛,说不上风生水起,起码合规出行的门槛,好像低了不少。
其实,如果你是上个月才刚刚在社区里“被通知”去上牌,心里多半是很忐忑的。为什么一定要上牌?万一手续麻烦?是不是要“送”点什么?如果不登记,真的会拦下来罚款吗?我这辆小四轮一直没驾照,真就被查到“无证驾驶”了?这不是个别人的疑问。城市里七成出门的老百姓,都有这样的念头闪过脑袋。管理与便捷,安全与自由,永远是一场拉锯。
咱们照例回到数据和证据。电动车、摩托车、低速电动四轮车,是三大平民出行神器。各地管起来“剑拔弩张”,放宽松些吧,“马路杀手”泛滥,秩序难维系。老百姓图个方便合适,但对“合规成本”又很敏感。尤其电动车聚集的农村、城市老旧小区、集贸市场,下沉管理尤为头疼。过去几年,政策一度有些偏向“堵”、靠罚款,现实中不少人“宁可侥幸裸奔,不情愿折腾上牌”,更别提驾照和报废年限那些像天书一样的条款。
今年的政策风向,算是走了场“自我革命”。证据看,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电动车群体。四川、甘肃等地靠上了“免费上牌”的快车道,甚至推进了“送牌上门”——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敲门,连“上门服务”的噱头都不用造,实打实给你登记送到家。且不说服务态度和工作量,这是对“怕麻烦、怕花钱”心理的精准打击。结果,很快就冒出不少以往“沉默的大多数”主动上牌。小区门口多了不少刚粘号牌的“新人”,原本是门槛,现在变成了台阶。
再看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几乎成了骑手们心中挥之不去的一道鬼门关。许多人骑着况好的摩托,各项指标都合格,就是到了年限就要报废。有人去了车管所拍着车身发誓:“它能再跑五年!”但没人听得见。直到最近,商务部终于回应:“将研究基于安全性能的动态报废机制”。怎么理解?就像曾经你的班主任只看成绩单定生死,现在要看看你平时表现,身体素质,心态健康,是否还能岗上发挥。以后,搞不好你的摩托不再单靠身份证上的出生日期来决定“生死”。至少,理性和科学终于冒了个头。实际上,这符合行业常识——安全性能才是车辆生死线,不再冷冰冰地一刀切。
最后,老龄化社会下的低速电动四轮车迎来了专属驾照的曙光。过去,它一直是“三不管”地带,上了路心惊胆战,下了车心里难受。没有牌照,交警看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对应驾照,大爷们想考也没门路。C7驾照的酝酿,带着一股“以人为本”的思路出台——考试门槛低,操作要求贴地气,考不过还真得怀疑自己是否适宜独立出行了。以后大概再不会出现“老头乐横冲直撞没人管”的怪象。监管和行业也终于可以甩掉“无所适从”的帽子。
细节里见真章。以往上牌操作通常和“排队”、“黄牛”、“被迫捆绑保险”划上等号,所以很多人心里犯堵。如今免费、送上门、“一证通办”,动用了社区治理30年的“老人情”。像极了医院搞“家庭医生”,政策力度的本质:比起盲目一刀切,精细治理人治更见功夫。
摩托报废改由技术检测定“寿命”,避免好车陪着年数一起死,听起来科学。只是检测流程能否彻底杜绝“走形式”“暗操作”,不变成车主们新的心病?一旦利益博弈出现,摩的老板、黄牛、官僚作风卷土重来,也没什么可奇怪。低速四轮的驾照进阶,老年人说起来“像是为我们定制的”,实际能否做到考核透明、培训普及,不至于让“新驾照=变相门槛”,怕是还要再看几年。
职业习惯让我多想一句:每次政策吹暖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总会进行一场默契的博弈。利好可以体感,但潜规则在哪里,总让人心头发痒。免费的东西是不是变相包扎到别处?形式上的便民,能否持续?新政策能否落实到每条街巷,抚平管理“最后一公里”?说到底,底层治理的精细化、个性化,远比单纯“一刀切”的规范更折磨人,却也是唯一的归宿。说多了怕像“教条主义”,可现实里每个电动车骑手、摩托车发烧友、四轮老头乐车主,心头总是明白的。我们习惯用脚投票,不见棺材不流泪,也不见牛奶不流口水。
既然走到这一步,我不由想问一句:在管理与便民之间,你愿意多等一会儿窗口的免费号牌,还是多花点冤枉钱走灰色地带?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到底需要多少耐心和智慧,才能让所有人都心安理得上路?欢迎讲讲你的经历,说不定哪天我也能骑着刚上牌的“小电驴”,和你擦肩而过,心安理得地打个招呼。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