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

2025年10月31日,理想汽车就一起车辆起火事件公开致歉,并宣布召回11411辆理想MEGA 2024款汽车。这起发生于上海漕河泾的事故中,一辆行驶中的MEGA突然自燃,所幸两名乘员及时逃生,未造成伤亡。不同于常见的碰撞起火,此次事件属于罕见的“非碰撞起火”,其根源并非电芯本身,而是冷却液防腐性能不足引发的系统性故障。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有驾

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高端电动车在热管理设计上的潜在短板,也再次将公众目光引向动力电池安全这一隐形战场。

理想汽车在公告中明确指出,事故直接原因为冷却液防腐添加剂不足,导致动力电池和前电机控制器的冷却铝板发生化学腐蚀,进而出现渗漏。冷却液一旦进入高压电气系统,便可能引发短路、电弧放电或与电池活性物质发生剧烈反应,最终触发热失控。尽管事故车辆搭载的是号称“无热扩散”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但仍未能完全规避风险。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有驾

这场看似微小的材料缺陷,为何能突破层层防护,最终点燃整辆车?

根本原因在于液冷系统在电动车中的核心地位。动力电池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热量,尤其在快充或高负荷运行下,热流密度可达5–10 W/cm²。为维持电池在25–40℃的安全区间,理想MEGA采用双循环液冷系统,通过嵌入电池底部的冷却板循环导热。该系统还引入“双呼吸冷却模式”,结合冷媒与水冷提升散热效率。然而,这套精密系统依赖冷却液的化学稳定性。若防腐剂浓度不足,冷却液便会与铝合金冷却板发生电化学腐蚀,形成微小渗漏孔。长期运行下,这种腐蚀在高温高湿环境中加速,最终突破安全边界。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有驾

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本以“不起火、不爆炸”著称。其核心技术在于“无热扩散”(NP)设计:电芯倒置排放,使热失控时喷发物向上排出;电芯间嵌入耐650℃高温的气凝胶,阻断热量传导;双面水冷板大幅提升散热效率;并通过“热电分离”结构,将高温排气通道与电气元件隔离。该电池早在2020年就实现“单体失控、包体不燃”,并成为国内首家通过2025版新国标GB 38031认证的企业。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有驾

但再坚固的盾牌,也可能从外围被攻破。此次事件表明,即便电芯与模组级防护已极为先进,系统级设计中的材料兼容性与长期耐久性仍可能成为“阿喀琉斯之踵”。冷却液与金属部件的化学相容性未被纳入现行国标强制测试范围,意味着这类隐患难以在出厂前完全暴露。

放眼行业,类似冷却系统风险并非孤例。蔚来曾多次被曝出ES6车型在换电后出现“冷却系统故障”,原因为三通阀失效,导致电池冷却异常。尽管尚未有因此直接起火的公开案例,但该问题已被用户视为潜在热失控诱因。与之相比,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的本征安全优势,从根本上降低了热失控概率——磷酸铁锂材料热稳定性高,结构上取消模组、增强散热,即使穿刺也不起火。特斯拉则依赖高度集成的BMS与液冷系统,通过OTA持续优化热管理策略,其车辆起火率据称仅为燃油车的1/8。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有驾

此次理想汽车的主动召回,反映出企业对安全底线的重新校准。创始人李想强调:“面对万分之一的风险不能等待,生命只有一次。”公司承诺为召回车辆免费更换动力电池、前电机控制器及冷却液,并延长相关部件保修期。更深层的改进在于响应机制:起火前4小时,其云端预警系统已检测到异常,但因缺乏非碰撞起火处置经验,未能及时干预。未来,理想将优化预警策略,强化一线团队应急决策能力。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有驾

对消费者而言,这起事件提示了一个现实:电动车安全不仅是电池的事,更是整个热管理系统的协同考验。选择搭载磷酸铁锂电池的车型可降低热失控概率,而三元锂电池用户则需关注车企在热管理设计与预警响应上的投入。随着2025年新检验规程实施,电池充电温度将被强制监测,倒逼企业提升系统可靠性。

理想汽车为车辆起火事件致歉,热管理漏洞暴露行业共性问题-有驾

技术的进步从不意味着绝对安全,而是在一次次风险暴露与修复中趋于完善。理想汽车的这次召回,或许正是行业迈向更深层次安全的一道必经之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