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了下今年1到6月的欧盟纯电市场交付数据,大众ID.系列以32.8万辆的成绩,竟然以不到4000辆的优势,第一次把特斯拉拉下了马。乍一看,这成绩挺炸的,毕竟特斯拉这几年一直稳坐头把交椅。但没想到,大众自家德国工厂紧跟着来了个急刹车,宣布临时停产。ID.4主力生产线也被迫停摆,这在大众87年的工厂历史里还是头一遭。感觉销冠二字还没热乎,就已凉了半截。
朋友杰克是大众工厂的一个中层,他跟我吐槽:你知道吗?产能过剩压得人喘不过气,一边是新能源转型压力,一边是工人天天怨声载道。我试图帮他理解,大众的处境其实像是个饭店,菜单调整太慢,库存却堆得满桌都是,厨师都顾不过来了。这里面,停产更像是被迫收摊,哪怕还有客人没吃饱。
说到产能利用率,2024年大众德国工厂竟然跌破60%,半数产线基本闲置。利润更让人心塞,只有5.9%了,这对于一个头部车企来说,真算低的。2026年要省100亿欧元,听上去狠厉,可刚取消了就业协议,还打算裁3.5万工人,引爆了6.6万人罢工,导致高尔夫停产12天。我是觉得,这么搞,员工情绪得崩溃,公司的路更难走。
讲真,我之前说大众停产就是产能过剩和转型压力,这话有点轻描淡写,后来看了一圈局势发现,劳资矛盾才是针扎大腿。因为如果没这么多罢工,过剩产能还能缓冲缓冲;可是手里有职工砍头的刀,哪敢轻举妄动。毕竟员工不是存货。你会不会也觉得,企业跟员工间的这场拉锯战,没那么容易结束?
跳回车本身,咱先扯个身边朋友唐宇的体验。他最近换了辆比亚迪宋PLUS EV,开了几个月,直夸续航和智能系统甩大众ID.4几条街,尤其是充电快得让人都怀疑充电枪是不是充了外挂。我问他:价格呢?感觉差很多?唐宇说,不算离谱,差不多价,嘿,还省了不少‘隐形’养车费。这点挺关键,毕竟谁都不想花大价钱买个纯电大号。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ID.系列的续航一般都在400公里上下(样本不多,取个中间值),可比亚迪宋PLUS单次续航轻松超过500公里,充电从10%充到80%大约30分钟,这差距挺能打的。智能辅助呢,比亚迪语音识别几乎秒回,ID.4经常卡顿。加上比亚迪自己的刀片电池技术,安全和寿命更有保障,实操感受差别明显。就算是小鹏G6,也有升级迅速的智能座舱体验。但大众这边,技术升级慢,反应也迟缓,谁能说这不是技术代差?
这就引出一大问题,中德研发效率的差距传得挺多,说中国新能源车企研发效率是德国3倍,我觉得未必严谨,但总体感受不假。中国的研发多快?是一边出项目,一边滚动优化,不断刷版本,不像德国那种先把产品打磨到极致才出货。这两种节奏一放在新能源市场,你会发现后者拖得很累。
再说供应链,德国老牌车企像是个复杂的大作战,零部件供应链像管子连接到一起,每一环节差个1毫秒就全盘垮掉。但中国车企的模式更像流水线,环节大且松散,但流水更快,更灵活。像比亚迪的全链条模式,从研发、零部件匹配、制造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搭起来紧密又高效,大众这边的工业4.0标准化流程反倒显得笨拙得多。
其实大众ID.4当初定位就挺尴尬。定价偏高,但动力和智能体验没做到同价位国产车的高度,豪华车溢价空间又不够,这让它高不成低不就。讲真,这种夹心饼干状态,买家自然挑走了。你自己有没有碰到过,犹豫买豪华品牌还是性价比国产车?两头掂量着,最后可能就继续观望。
合资品牌不光是大众,大伙儿一起掉坑。丰田bZ4X、本田e:NS1销量都惨淡,跟本土车企较量就显得没招。以前只要技术进口+德国品控一放大招,销量自然滚滚来。现在新能源变革加速了,中国车企的三电技术和智能服务捉得死死的,这逼得合资车企得另寻捷径。
我曾经私下跟修车行的老王聊过,他说:现在这行情,谁还买合资纯电?国产真是杀得狠。这种说法有点极端,但反映了市场感受。其实车企们的竞争几乎变成了供应链调配、研发速度和用户服务的比拼。
说到成本,我脑补了一下,大众要砍100亿欧元开支,如果拿到ID系列平均售价30万欧元估算,得卖3到4万辆车才能填这个坑,更别说运营成本。所以他们不得停产节流,痛苦得很。而消费者倒不关心这些,他们只想知道,买了车,充电快、跑得远、智能够聪明,还能少维护。
(这段先按下不表)中国车企的车联网服务也越来越人性化了,像自动泊车、远程诊断这些,甚至可以让老年用户也不那么排斥新能源。反观ID.4,智能交互系统设计得更像程序员思维,实际体验并不友好,这种软实力差距,未来会不会更突出?
最后聊聊这个,我曾经脑洞大开猜过一个不确定的事儿:中国车企能不能靠全链条服务和快速迭代,未来冲击到德系豪华品牌?虽然目前影响有限,但如果比亚迪甚至蔚来硬气起来,谁说车标光环不会被慢慢蚕食?
眼下大众停产,总让人想到燃油车时代的大厂辉煌正在溶解。ID.4的销冠,只是风口上的一朵短暂花火。你会不会奇怪,在消费者眼里,谁当销冠真的重要吗?还是谁解决了我最现实的充电和续航痛点更重要?我有点期待接下来市场变化,也挺想知道,你怎么看大众这波折腾,究竟是自我救赎还是步入新时代的阵痛?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