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据在汽车圈炸开了锅——极星(Polestar)汽车在中国市场上半年仅卖出了69辆,其中6月的销量只剩下个位数:6辆。这数字乍一看像是什么小众收藏品的业绩,然而你很难想象,这家公司曾志在成为“特斯拉终极挑战者”,还背靠吉利与沃尔沃这两座大山。短短八年,这家被捧为“车圈顶级富二代”的新能源品牌经历了从“天胡开局”到“惨淡退场”的惊人转折。是市场竞争太过残酷?还是极星本身出了问题?今天,我们就要帮你层层剥开极星道不尽的沉浮之路。
极星的崩盘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刺眼的矛盾:它既想成为“高高在上”的豪华新能源品牌,也想在价格上与特斯拉“贴地打滚”。换句话说,极星扮演高端牌坊的“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难怪连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最后都会发牢骚:“极星的存在感低到连负面新闻都没了。”是谁酿成了这场双向脱轨?极星到底是在“创新失误”还是在“自毁长城”?我们接着往下看。
先从极星的“出生”说起,这个品牌最早只是沃尔沃旗下一个专门搞性能改装的小众车部门,类似于“高配选手”。2017年,沃尔沃开始谋求电动化转型——这一年,对汽车产业来说也尤为关键。当时,各大汽车厂商都在试水新能源领域,而沃尔沃为降低风险,选择让极星开路,试探客户对新能源的需求。
表面这个品牌的“起跑”似乎更像是电动车领域的“含着金汤匙出生”:有沃尔沃科技研发加持,也有母公司吉利为其站台。两家公司迅速联手在成都和浙江台州建厂,还喊出了要“成为顶级电动豪华品牌”的口号,气势十足。“万事俱备”的极星,路程却并未充满星光。
接连推出的几款车型逐渐暴露出问题。2017年发布的极星1,虽然是一款混动轿跑,性能惊人,但其过高的定价与实际产品吸引力并不相符。起售价145万元的标签震惊市场,却并未收获相匹配的认同。人们质疑其“豪车的价格,白菜的品牌”,即便它尝试通过限量销售带出稀缺性,也没能扭转销量“扑街”的命运。日后,极星主流车型又坚持走“纯电模式”,如极星2,却屡屡因设计缺陷召回,打消了不少用户对其技术能力的信任。
极星的崩盘不仅仅是产品问题那么简单,更深层次在于其混乱不堪的战略布局。它一开始想走“全球化道路”,但明明连“局部市场”都尚未站稳。比如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极星的存在感几乎可以忽略不计。2025年上半年数据不会骗人,69辆的销量比很多小众国产品牌都要惨烈。
极星的中国团队是名副其实的打工仔,几乎没有任何决策权。任何事情,都需要瑞典总部点头审批——问题是,瑞典团队经常对中国市场的快速变化反应迟钝。在一个“打折促销成家常便饭”的市场上,定价策略无法跟进,直接削弱了极星的本土竞争力。甚至连建材都要从瑞典运过来——耗费的时间成本让中国团队彻底“干着急”。更离谱的是,八年来,中国区的CEO竟陆续换了7任,高层震荡严重阻碍了它适应市场变化。
再看它尝试进军美国市场。因为中国产电动车要受到高额关税限制,极星选择在美国建厂。但它完全失去了“中国制造”的产业链成本优势,而美国的生产能力却远不如中国成熟,导致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全球化的梦想,最终也变成了负担。
就在外界以为极星的故事已经是个典型的“失败样本”时,戏剧性的反转发生了!2024年,极星的母公司沃尔沃将自己持有的股份从48%大幅削减到18%,而相比之下,吉利“硬着头皮”接下了更多股权。这背后的隐喻是什么?沃尔沃显然对这个“落水亲儿子”消耗了所有的耐心,但吉利却必须扮演“最后的救世主”。它不仅将自己的资源继续倾斜给极星,还在2025年追加了2亿美元的资金输血。这种放手一搏能否挽救极星?真相比这更复杂。
有人认为,极星的发展困局只不过是战略失误带来的暂时结果,其背后隐藏的是一场新能源车技术与品牌竞争的大洗牌。纵观特斯拉成功之路,它的最大优势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更体现在对于技术、品牌的精准定位和不断优化。对比极星,虽然最开始资金充足、资源丰富,但它在每个领域似乎都有一点“囫囵吞枣”的意思。
但即便如此,业界对于极星未来的质疑却仍没有减少。新能源车市场的局面已经变化。全球以廉价、高效著称的比亚迪正在崭露头角,成为对欧美市场的最大威胁。另极星本身的战略问题短期内仍难以扭转。至今,其高端车型回归背后并未交出亮眼成绩单,更别提新推出SUV产品的用户接受度反应一般。
零部件采购成本难以压缩,研发效率又低,随着其他车企纷纷通过削减成本提高性价比,极星的市场竞争力也失去了最后的亮点。更令人担忧的是,频繁的召回事件、大量积压的库存车辆似乎在警示着它前路的不确定性。
如果说极星是一款充满象征意义的品牌试验品,那么它的失利则为整个新能源行业划出了一条底线。品牌、技术、渠道、定位,这些当中任何一环的失误都可能成为压倒一家车企的最后一根稻草。而极星的多次尝试和反复失误,不禁让人浮现出一个诘问:当初凭空造一个新的“国际化高端品牌”真的有必要吗?或许,沃尔沃和吉利当初直接专注优化自身的电动车产品线,今天极星的命运就会完全不同。
极星到底是“为了失败而生”,还是“为梦想孤注一掷”?有人说它是新能源品牌发展的“反面教材”,但也有观点认为它只是踩错了几个节拍,未来仍有可能东山再起。你怎么看?“吉利的输血还能拯救极星吗”,又或者“极星的败局注定无法翻盘”?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观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