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汽车市场,用“神仙打架”来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
尤其是新能源车这个赛道,简直是卷上了天。
咱们自主品牌,像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似的,新车、新技术层出不穷,价格也是一个比一个狠,搞得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合资品牌日子过得相当憋屈。
就在这种背景下,别克这个在中国市场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的老牌子,也坐不住了,推出了一款新的电动车,看架势是铆足了劲,下了血本,想要重新证明自己的地位。
那么问题就来了,这辆被寄予厚望的新车,究竟是老将出马,能稳住阵脚,还是在新能源这股大浪潮里,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呢?
咱们得先说句公道话,别克这次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确实是下了功夫的,尤其是在一辆车最根本的行驶品质上。
开过这车的人普遍反映,那底盘是真扎实。
从上海一路开到杭州,高速上那种沉稳厚重的感觉,就好像车子被牢牢地吸在地面上,给人一种十足的安全感。
过弯的时候,车身姿态保持得很好,不会像一些新势力车型那样感觉轻飘飘的,让你心里发慌。
这种功力,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这是通用汽车这种百年车企几十年经验的积累和沉淀。
对于很多从燃油车时代过来的老司机来说,他们最看重的恰恰就是这种“人车合一”的驾驶感和安全感。
他们可能不太在意车里那块屏幕有多大,功能有多花哨,但方向盘传来的每一丝路感,悬挂过滤掉的每一次颠簸,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再加上这车在静音方面也做得相当出色,据说用上了双层夹胶玻璃这类实实在在的隔音材料,高速行驶时,车内交谈基本不用提高音量。
从这个角度看,别克很好地抓住了自己的核心优势,把“高级感”和“舒适性”这两个传统强项,原汁原味地搬到了这台新电动车上。
然而,一辆车就像一个人,有优点也必然有缺点,而别克这辆车的短板,也同样明显得让人没法忽视。
最大的问题,就出在了智能化体验,特别是车机系统上。
这年头,咱们的自主品牌已经把车机玩出了花,导航能精确到某个商场的具体停车位,语音助手能听懂各种方言甚至模糊指令,你说一句“我有点热”,它就知道该把空调温度调低。
可别克这套车机,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穿越回了五六年前。
导航系统反应慢,有时候在复杂的小区里能把你绕晕;语音控制更是死板,你必须得用字正腔腔的普通话说出标准指令,稍微带点口音或者换个说法,它就立刻“智商下线”,假装听不懂。
这就很尴尬了,明明用的是最新的高端芯片,硬件底子不差,可软件的优化和用户体验却差了一大截。
这背后反映出的,其实是传统合资车企根深蒂固的“硬件思维”和“软件思维”之间的脱节。
他们习惯于把精力放在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机械部件上,却没能真正理解,对于现在的中国消费者来说,一个流畅、智能、好用的车机系统,已经和发动机、变速箱一样,成为购车时必须考量的核心要素。
这种闭门造车的思路,在如今这个用户体验为王的时代,实在是太吃亏了。
除了车机,这辆车在空间设计上也存在着一些让人费解的地方。
宣传资料上,接近三米的轴距数据非常亮眼,按理说,这么长的轴距,后排空间应该相当宽敞才对。
可实际体验下来,却不是那么回事。
身高一米八的乘客坐到后排,头部空间就显得非常局促,一不小心就可能顶到头。
更让人难受的是后排的坐垫,长度明显偏短,对大腿的支撑很不到位,坐久了会非常累。
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套建筑面积很大的房子,结果公摊面积特别大,实际使用面积却很小,心里肯定不舒服。
究其原因,很可能是这辆车在设计上,依然没能完全摆脱传统燃油车的思维定式,导致车内空间利用率不高。
它为了保证一个超大的后备箱,可以满足全家出游露营的需求,却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后排乘客最基本的乘坐舒适性。
这种设计取舍,对于一辆主打高端家用的轿车来说,是否合理,确实值得商榷。
毕竟,对于大多数家庭用户而言,后排坐得舒不舒服,远比后备箱能不能放下烧烤架更重要。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价格和配置。
这辆车的入门款价格定得很有诱惑力,十几万就能买到一辆别克品牌的新能源车,听起来性价比很高。
但仔细一看配置单,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个“陷阱”。
入门款的配置低得可怜,像激光雷达、AR-HUD抬头显示这些在同价位国产车上已经不算稀奇的科技配置,它一概没有。
如果你想要更完善的配置和更好的体验,就必须加钱上中高配车型,而价格一下子就去到了二十多万的区间。
到了这个价位,消费者的选择就太多了,无论是续航、智能化水平还是配置丰富度,市场上都有大把比它更具竞争力的国产车型。
更让人有些闹心的是,有车主反映高配车型的车漆偏薄,不小心被树枝刮一下就可能要补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车辆的品质感。
所以,别克这辆新车的定位其实非常清晰,它瞄准的就是那些对自主品牌还抱有疑虑,同时又特别看重品牌底蕴和传统驾驶质感的特定消费群体。
对于这部分人来说,这辆车扎实的底盘和出色的静谧性或许就是他们想要的。
但对于更看重科技感、智能化和性价比的年轻消费者而言,这辆车的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
总的来说,别克这次确实努力了,在硬件上堆料很足,展现了一个老牌车企的诚意和实力。
但在软件、空间利用和用户体验这些新时代的必答题上,它交出的答卷还远不够完美。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光靠“底盘稳”这一项长板,还能走多远,确实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