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当所有人都在追逐“标准答案”时,真正的机会,藏在对用户需求的极致理解里。
导语
当汽车产业陷入“新能源内卷”与“同质化困局”的双重夹击,一个品牌的突围路径总能引发行业深思。
领克,这个以“年轻个性”为标签的中国品牌,正保持着自身的多样性,同时在燃油、混动、纯电三条赛道发力——上半年推出全尺寸SUV领克900,下半年剑指中大型插混轿车市场的领克10 EM-P,每一步布局都精准踩在用户的需求上。
近日,领克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穆军与我们展开了深度对话,从全新车型的布局规划,到品牌定位的迭代演进,从技术层面的突破创新,再到对用户价值的看法与践行。在他看来,这场突围的核心密码,藏在“用户热爱”这四个字里。用户的需求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需要品牌用更细腻的洞察、更包容的产品去回应的多元问答。
01 读懂用户的“选择困难”
汽车市场从不缺产品,但能精准解决用户“两难”的产品却凤毛麟角。领克的破局之道,恰恰源于对用户需求的“考古式挖掘”。它不仅关注用户表面的诉求,更深入拆解需求背后的生活场景和情感逻辑。
调研中,领克发现了一个关键群体:那些原本驾驶B级燃油车或BBA入门车型的用户,在换车时陷入了“三不”困境——不想接受纯电的续航焦虑,不愿牺牲燃油车的操控质感,更不能放弃日常用车习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燃油车向新能源过渡阶段的“群体性痛点”。 这些用户大多处于事业稳定期,既需要车辆彰显身份,又要兼顾家庭出行;既向往新能源的科技感,又对传统驾驶体验有深厚依赖。
领克10 EM-P的出现,正是对这一痛点的精准回应。它没有追逐纯电动的浪潮,而是以“无焦虑混动”为核心:全新升级的EM-P系统,通过“双电机+高效发动机”组合,实现240km纯电续航(CLTC工况)与超1400km综合续航,彻底消解长途出行焦虑;零百加速5.1秒的设定,既满足中大型豪华轿车的性能需求,又避免了“唯加速论”带来的顿挫感,完美平衡了“驾驶快感”和“家庭出行平顺性”的用户需求。穆军将这种平衡形容为“从一个人爽,到带着家人一起爽”,这背后其实隐含了其对用户生命周期的理解:曾经追求速度的年轻人,如今已经成为了需要兼顾家庭与自我的成熟消费者。
不盲从趋势,只回应需求,这样的逻辑同样体现在多元赛道布局上。当不少品牌高喊“全面电动化”时,领克坚持“三线作战”。燃油车保留给执着于赛道乐趣的用户,毕竟当前混动与纯电仍难复刻燃油车的赛事体验;纯电车型如Z10、Z20,则服务于认可领克调性的纯电爱好者;而混动作为核心,成为连接燃油与纯电的“桥梁”。
正如穆军所言,中国市场太大,用户需求太多样。与其赌一个单一未来,不如用多元产品覆盖真实需求。这种清醒,也让领克在“非此即彼”的行业争论中,走出了一条“兼容并蓄”的路。
02 跳出参数,回归体验
汽车行业的技术内卷,往往陷入“参数堆料”的怪圈。但领克的技术突破,始终锚定 “解决用户真问题”。
领克10 EM-P的底盘调校,被称作“赛事技术民用化”的典范。依托多年TCR赛事积累的底盘技术,纯铝合金双叉臂前悬架+增强版五连杆独立后悬架,搭配液压可变阻尼技术,能实时根据路况调整阻尼系数。“我们追求的不是‘快’,而是‘稳’与‘准’。” 穆军解释道,哪怕高速变道或湿滑路面,车身侧倾也能控制在最小范围。
智能化配置的选择也同样是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而来。15.4英寸2.5K悬浮中控屏与12.7英寸全液晶仪表的双屏联动,不是为了屏幕越大越好,而是为了提升交互效率;自研LYNK OS N系统将语音响应速度提升30%,还能实现“场景化服务推荐”,比如根据通勤路线推送停车场信息,本质是让“智能”从“功能”变成“习惯”。
辅助驾驶的研发逻辑同样如此。领克10 EM-P配备了1颗激光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5颗高精度毫米波雷达及12颗超声波雷达,支持L2+级辅助驾驶功能,但它的核心不是级别越高越好,而是注重场景的适配性。例如,其自动紧急制动(AEB)系统可实现130km/h时速下的紧急制动,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当遇到突发状况时,领克能更快地制动响应,从而大幅降低事故风险。
在安全领域,更能从每一处细节的打磨中体会到品牌的温度。车身采用85%高强度钢构建的笼式结构,A柱、B柱等关键部位更是应用了抗拉强度达2000MPa的热成型钢;针对混动车型的电池安全,品牌还专门开发了“五重防护系统”,从外壳防撞到内部热失控预警,再到电解液泄漏防护,全方位降低安全风险。除此之外,还有极端环境测试的细节:在-30℃的低温环境下,电池续航保持率仍能达到80%以上;即便是在高温暴晒场景,座舱内甲醛含量也远低于国家标准。正如穆军所强调的,这些投入早已超越国标要求,只因“中大型轿车往往承担着家庭出行的重任,安全是底线中的底线”。
可以发现,领克整体的技术逻辑只传达了一个观点:真正的革新,不是比谁的参数更亮眼,而是比谁更懂用户在真实场景中的真正需求。
03 多元平衡中寻找长期主义
当行业在争论“燃油与电动谁是终极答案”时,领克的实践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长期主义的核心,或许是在多元变量中找到平衡。
在设计上,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同质化,领克坚持“原创就是竞争力”。从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Lynk Sound声音体系,到即将纳入原创体系的香氛系统,领克试图通过全方位的“感官印记”打造品牌辨识。这既可以回应年轻用户“拒绝撞款”的需求,又是作为全球化的品牌避开了“山寨”的可能。
在能源路线上,领克明确“以混动为核心,多元共存”的战略方向。穆军基于市场判断:“中国市场太大,用户需求太多样,油、混、电很可能长期各占约1/3份额。” 因此,既有极氪9X这样“大电池小油箱,以电为主”的车型,也有EM-P这样“油电平衡”的产品,未来甚至可能探索“以油为主、以电为辅”的性能向混动,比如给领克03加装电机,将零百加速推到3秒级。“不把鸡蛋放一个篮子”,是领克针对市场多样性的主要应对策略。
更具启发的是对辅助驾驶和驾驶乐趣的平衡。在领克看来,二者并非对立关系:辅助驾驶是 “工具”,能够解决长途通勤的疲劳问题;驾驶乐趣是“玩具”,能够满足用户对速度与操控的追求。穆军举例说,一场从北京到西安的自驾游,1000公里的长途路段可以依赖辅助驾驶,而到了目的地后的短途探索,就能尽情享受驾驶乐趣。领克将驾乘体验和使用场景融合的研发方向,恰恰契合了中国复杂路况下人们的多元需求。
从领克03的“单人驾驶乐趣”,到领克900的“移动家庭空间”,再到领克10 EM-P的“一车多能”,领克的成长轨迹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路径:以用户热爱为锚点,在多元赛道中精准捕捉需求,用技术革新解决真实痛点,最终在用户与品牌的双向奔赴中构建核心竞争力,这或许也正是未来汽车产业的破局之道。
single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