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全国首部低速电动车团体标准的落地,叠加多地推进的保险覆盖政策,为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的“老头乐”划定了明确治理路径,释放出多重政策与市场信号。
这标志着“老头乐”管理正式迈向规范化,野蛮生长乱象将被根治。过去十年,行业因无标可依沦为“野蛮生长”的重灾区,山东2000余家生产企业中90%以上是小作坊,车辆普遍缺乏安全保障。新团体标准首次明确量化指标:车身长不超4米、时速限40-70km/h,强制配备安全带和ABS并通过碰撞测试,还淘汰了安全性差的铅酸电池。这一标准直接成为供应链准入门槛,预计将淘汰95%的不达标企业,从生产源头终结无序状态。
保险覆盖大幅提升持有成本,倒逼消费转向合规新能源车。此前“老头乐”近乎零保险成本的时代已结束,基础保险年保费300元。同时,符合团体标准的“老头乐”售价涨至1.5-3万元,与五菱宏光MINI EV等微型新能源车价格区间重叠。更安全的合规新能源车自然成为更优选择,加速“老头乐”用户的消费升级。
安全保障体系得以完善,事故赔付难题终于破解。“老头乐”曾因无保险沦为“马路杀手”,事故后往往面临赔付无门的困境。如今保险覆盖填补了这一空白,青州法院近期审理的案例中,投保商业险的“老头乐”发生“开门杀”事故后,保险公司赔付13.9万余元。加之标准强制的ABS系统、防撞结构等配置,形成“安全配置+保险兜底”的双重保障,大幅降低道路风险。
多重利好叠加,推动“老头乐”有序退出市场。政策端,C照年龄限制放宽,驾考下乡、学费补贴等措施降低了老年人考证门槛;市场端,10万元以下新能源车渗透率已达54%,且工信部投入120亿元新建8万个智能换电站,完善使用配套。当合规新能源车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能满足出行需求时,“老头乐”的替代退场成为必然。
管理模式更趋统一,终结地域分割乱象。团体标准虽非强制,却已为全国统一管理铺路,工信部更明确2027年底前完成全行业合规改造,正在修订的国家标准还将进一步提高碰撞测试要求。从“各地松散治理”到“全国标准引领”,治理协同性显著增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