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6辆,官网停摆,仅剩1家门店苦撑——极星在中国的故事,宛如外资电车溃败的一面微观之镜!
一、溃败真相:不是输给市场,而是输给“自己”
数据暴击:2021-2023年极星在华销量从2048辆断崖式下跌至1100辆,2024年上半年仅售出70辆,6月更是低至6辆。同期中国新能源渗透率却突破51.1%,市场总量增长14.4%。
业务休克:试驾需电话预约、在线商城已关闭、直营店仅剩上海1家,渠道崩塌的迹象,早早便显露了出来。
行业缩影:合资品牌市占率,三年间暴跌19%(从63%降至44%),韩系份额仅余2%,三菱以及雷诺黯然地退场了。
杰哥锐评:当中国车市“卷技术”时外资仍在“守燃油利润”,溃败从战略懒惰开始!
二、独家观点:两大致命伤撕开行业遮羞布
1.“供应链殖民化”陷阱
极星先前凭借着沃尔沃给予的技术支撑,不过在电池以及智能驾驶这般关键模块领域,它需受制于他人。就如广汽抱怨宁德时代“议价能力不足”,华为使车企“沦为了代工厂”。
相较而言,比亚迪自行研发出了刀片电池和e平台3.0成本降低达30%,实地彰显了技术自主乃是生存的保障!
2.渠道“贵族病”遭遇平民化革命
极星模式:固执直营高奢展厅,单店成本超千万,却忽略下沉市场。
破局样本:林肯的“星火燎原”计划(面积为800㎡的小店+150万的投资+由10人组成的团队),其单店盈利超80%;一汽大众仅用36天就快速建成了卫星店并攻占了县城。
颠覆认知:豪华高成本!轻量化渠道正在重构“接地气的奢华”。
三、实战推演:活下去的“救命三板斧”
技术平权:向比亚迪抄作业
政策补贴退坡之后(例如2022年纯电补贴降到0.91万),比亚迪凭借DM-i混动技术达成了油电同价,3月其销量极为火爆卖出了37万辆。极星倘若始终坚守60万级别的纯电领域,那必定会成为小众群体。
渠道再造:学理想“三端融合”
理想的直营店逐渐下沉到三四线地区,与此同时配合“社区触点”来进行引流;蔚来通过“牛屋”精心打造出了社交空间。而极星倘若一味地固守在上海前滩,那就等同于自己斩断了自身发展的重要脉络。
用户运营:别让车主变“孤儿”
三菱退市之后,车主依靠第三方汽修厂来进行车辆的维护保养。极星需要向小鹏学习“木星计划”:一方面设立授权维修点,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进行预警,以此来降低车主在养车方面的焦虑情绪。
结尾互动
极星宣告“四季度转型”,不过生死赌注早已摆上台面:技术上拥有自主权,渠道方面追求轻量化,与用户构建共生链,但凡缺少其一便会走向死亡。留给外资电车的时间,着实已经所剩无几了!
今日话题:你看好外资豪华电车逆袭吗?评论区聊聊你见过“最挣扎”的4S店!
数据来源
第一财经(2025-0730):极星中国业务现状及销量数据
乘联会(2025-0410):2025年3月乘用车市场分析
世界经济探索(2024-1227):购车补贴政策对比亚迪影响
汽车之家(2025-0218):2024车企渠道下沉策略
麦肯锡报告(2025-0520):外资车企中国市场表现
杰哥结语:淘汰赛没有同情分,要么彻底中国化,要么彻底再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