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汽车这回真是把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刚在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挥舞着150亿订单的大旗,现场人山人海,经销商从中东到中亚纷纷抢着签合同,那架势堪比春运抢票大战。
可没过几天,“专利挖掘机”公众号就给他们泼了盆冷水:那七项自称“全球首创”的无B柱对开门技术,说白了早被福特2006年申请过,而极氪MIX今年也用了类似设计,同样高喊“全球首创”,让人大呼尴尬。
你说,这原创二字现在是不是成了汽车圈里的魔咒?
大家都爱挂,但真正的独家发明又有几个?
想当初福特玩这个花活儿,已经是快20年前的事儿;极氪也不甘示弱,今年直接拿来用,还跟追觅撞个满怀。
这场面,比电视剧还精彩——一边是新星冒头,一边老牌打脸,就像邻居家的狗学会唱歌,你还得装作惊讶似的。
讲真,汽车行业创新难度大得吓人,没有谁能轻松搞出啥革命性发明。
那些所谓“一招鲜吃遍天”的技术,其实背后都是踩着前辈们留下来的坑爬出来的。
别看车子款式千变万化,本质上就是拼接和改良,一个零件一个细节地慢慢琢磨出来。
换句话说,要做到百分百原创,不光累死工程师,还可能碰壁碰到吐血。
再看看那7项专利文件,有趣的是署名只有三位工程师,却硬生生找来了七位代理律师帮忙处理手续。
这阵仗摆得跟请明星站台卖产品似的,是不是营销套路露馅了点?
如今品牌吹牛皮已成标配,不亮底牌反而没人买账。
不过,看热闹群众眼睛雪亮,这么明显的小动作,总会引来各种弹幕和吐槽。
更逗的是,有网友扒出追觅附图里灯组、传感器位置甚至充电口设计,都跟理想L9、劳斯莱斯库里南这些豪车长得神同步——乍一看差点以为是在模仿富豪派对上的穿搭趋势。
不知道这算灵感还是暗搓搓抄袭,不过网络世界嘛,只要你稍微露馅,“剽窃”“抄袭”标签立马贴脸。
但仔细琢磨,大厂之间互相借鉴、撞衫其实常态,怎么看怎么娱乐。
话题转回那个火爆现场,各国经销商蜂拥而至,中东、中亚市场尤为疯狂,对年轻品牌这种新鲜玩法嗨翻天。
一边砸下150亿巨额订单,一边被质疑侵权抄袭,公司形象到底哪壶不开提哪壶,也许正因为争议多才更吸睛呢。
有时候骂声越大,人气蹭蹭上涨,也是资本游戏的一部分吧?
业内专家对此倒分两派:有人觉得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速度飞快,同质化不可避免,与其纠结什么技术纯粹不纯粹,不如盯紧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创新;另一拨则坚持知识产权铁律不可破,否则市场秩序全乱套。
我个人感觉,两方观点都有道理,就是角度不同罢了——一个关注树叶,一个盯森林,可偏偏俩视角永远合不上拍。
但生活照旧继续演戏,我们观众乐此不疲。
消费者层面,他们关心最多的还是买回家东西值不值当,用起来顺手不卡壳,还有售后服务有没有靠谱。
这些专利争论听着有意思,但离日常使用距离挺远。
而创业公司遭遇指责,好比游戏里遇见外挂玩家一样苦逼,却也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
不管咋说,被围攻也是种存在感证明,总比默默无闻强不少吧?
突然想到另一个奇葩现象:某明星代言手机时被喷“一模一样”、“毫无亮点”,结果销量却直线上升,人设稳如老狗。
看来公众眼球敏锐程度远超技术本身,“原创”三个字变成流量密码,更像敲门砖招揽关注。
在这样的环境下,让一家年轻企业完美无瑕未免苛刻,现实往往不会那么童话般美好。
还有条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全球首创’总爱戴重复帽?”
或许这是产业链快速复制扩散的新写照,是资本推动与法律博弈间拉锯战的一环。
当我们盯紧某家公司时,也别忘旁边竞争者有没有偷偷补刀或者偷师学艺,否则只瞧一棵树容易错过整个森林壮丽景色呐!
放个画面,如果你坐在研发部门加班写代码,上司兴奋喊:“150亿订单到账啦!”
你的脑袋瞬间炸裂,是激动夹杂压力,又带点焦虑吗?
庆祝还是担忧未来风险?
亦或干脆把它当成人世界必须接受的一场内卷魔法阵营规则?
欢迎留言聊聊你的想法!
毕竟科技江湖人人都是演员兼观众,每个人角色都不同。
当然,下次看到哪个品牌狂叫“全球首创”,你会不会偷偷笑笑,再去翻翻历史档案找蛛丝马迹,然后享受这一切现代社会的小乐趣?
生活啊,就是这么多彩又古怪,比八卦剧精彩多了,你说是不?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