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马自达换帅又增资,日系车企转型难,这回有说法

长安马自达这回“易帅”,搁汽车圈里,可能也就溅个小水花。

毕竟现在“电车”才是流量密码,谁还瞅着个日系牌子的旮旯事儿?

可要我说,这事儿背后的门道,还真值得咂摸咂摸。

长安马自达换帅又增资,日系车企转型难,这回有说法-有驾

先捋捋这事儿本身。

天眼查蹦出来的信息,长安马自达不光换了“当家的”,还注资了。

注册资本从一亿多美元,Duang的一下窜到近四亿,这手笔,够豪横。

新来的“一把手”张德勇,之前是长安汽车的“账房先生”,根正苗红的“自己人”。

而撂挑子的王俊,虽然头衔不少,末了还是回炉重造,搞起了电力工程。

这就勾起了咱一个老掉牙的疑问:马自达,这当年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牌子,咋就一步步混到今天这地步了?

瞅瞅那些“冰冷”的数据,兴许更扎心。

去年长安马自达的零售量同比下滑了接近15%,今年头四个月也没能“触底反弹”,还在往下走。

长安马自达换帅又增资,日系车企转型难,这回有说法-有驾

销量扛把子还是老伙计CX-5,可也就卖了八千多台。

这数字,跟那些动不动月销过万的“电车”比,简直没眼看。

有人说,马自达拉胯,是因为“上新”太慢。

这话不假,看看它家那几款车型,还是那几张“熟脸”。

可问题恐怕没那么“浅”。

当我们习惯性地把锅甩给产品迭代速度的时候,有没有掂量掂量整个汽车市场的大气候?

别忘了,现在是“电气化”的天下。

马自达,作为一个靠燃油发动机吃饭的牌子,在新能源这条道上,明显“慢半拍”。

说句公道话,日系车企整体在“电车”这场豪赌里都显得有些“肉”。

长安马自达换帅又增资,日系车企转型难,这回有说法-有驾

丰田、本田也面临着类似的“窘境”。

这或许跟他们长期死磕混动技术有关,也可能跟他们对市场风向的研判有关。

但不管咋说,错失了“船票”,就得付出更昂贵的代价。

当然,马自达也在“挣扎”。

它打算在中国砸下两千亿日元,搞新能源。

还计划推出新的纯电车型。

只是,这步子是不是迈得有点“迟”了?

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对马自达还是有“滤镜”的。

长安马自达换帅又增资,日系车企转型难,这回有说法-有驾

当年昂克赛拉横空出世的时候,也曾惊艳过我。

那独特的“魂动”设计,那指哪打哪的操控感,都让人记忆犹新。

可这年头不一样了,消费者变刁了,市场也变天了。

现在,老百姓买车不再只看脸蛋和操控,更在意智能化、续航里程、充电速度等等。

这些,恰恰是马自达的“软肋”。

站在车企的角度,转型肯定不是“闹着玩”。

既要守住原有的“人设”,又要迎合新的市场需求,这其中的平衡,拿捏起来相当“棘手”。

而且,转型需要烧钱,需要技术积累,需要“招兵买马”。

这些,对任何一家车企来说,都是“压力山大”。

长安马自达换帅又增资,日系车企转型难,这回有说法-有驾

那么,这回长安马自达“换血”,能给这个牌子带来啥“化学反应”吗?

新来的张德勇,之前是管钱的,他对市场的理解,对产品的规划,是否能挠到消费者的“痒点”?

这些,都还是“薛定谔的猫”。

唯一能板上钉钉的是,马自达想在中国市场“咸鱼翻身”,就必须拿出更多的“干货”,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毕竟,消费者不是“冤大头”,他们会用钱包投票。

就像开头唠的那样,长安马自达换帅,只不过是个小小的“插曲”。

但它背后,折射出的却是整个汽车行业的“洗牌”,是日系车企的“水逆”,是马自达的“突围”。

未来会咋样,谁也说不准。

但起码,咱希望看到一个“支棱起来”的马自达,一个能够重拾“初心”的马自达。

这不只是对马自达的期许,也是对所有老牌车企的期许。

毕竟,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顺应时代的能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