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爆胎人未撤离 后车智驾追尾致2死,智驾背锅?数据揭L2致命软肋:静止识别率竟不足60%!

刺耳的撞击声撕裂了山东沪昆高速的日常车流。2025年7月15日,一辆白色SUV突发爆胎,瘫痪在超车道中央。行车记录仪显示:两名男子埋头在后备箱翻找物品,疑是三角警示牌或备胎。距离他们下车仅13秒,一辆开启智能辅助驾驶模式的汽车以110公里时速径直撞来——两人瞬间被撞飞,当场死亡。

监控镜头冰冷地记录下最后时刻:他们背对来车方向,手指焦急地拨弄后备箱杂物,对身后逼近的危险毫无察觉。而撞上他们的那辆车内,方向盘后坐着的司机,正把性命托付给一套名为“智驾”的系统。

车爆胎人未撤离 后车智驾追尾致2死,智驾背锅?数据揭L2致命软肋:静止识别率竟不足60%!-有驾

前车:致命的三重失误

前车司机在爆胎后连续犯下三重错误。车辆没有移至应急车道,而是瘫痪在超车道中央;仅放置了30米警示牌,远低于法定150米标准;最致命的是——司机与乘客滞留车内检查车况,将自己变成“静止路障”。翻找后备箱的行为看似合理,但在高速超车道上等同于自杀。

许多驾驶员习惯将三角警示牌塞进后备箱深处。当爆胎发生时,慌乱中翻找警示牌反而成为死亡诱因。《道路交通安全法》第68条明确规定:警告标志应设置在故障车来车方向150米以外,人员必须立即转移至应急车道或护栏外。可惜,法律条文未能穿透那13秒的生死抉择。

后车:被“智驾”麻痹的司机

后车司机启动了L2级辅助驾驶系统后,双手可能离开了方向盘。行车数据显示:系统全程未能识别静止的前车,没有任何减速或避让动作。更令人窒息的是,碰撞前1秒,系统突然退出,此时人工制动已无力回天。

涉事后车悬挂的临时牌照暗示着司机可能是过度信任智驾功能的新手。就在事发前一周(7月23日),公安部交管局局长王强在新闻发布会上的警告言犹在耳:“市场上销售的汽车所搭载的‘智驾’系统,都不具备自动驾驶功能。驾驶人若‘脱手脱眼’,可能面临民事赔偿、行政处罚及刑事追责三重法律风险”。这段预警在血淋淋的事故面前,字字如刀。

车爆胎人未撤离 后车智驾追尾致2死,智驾背锅?数据揭L2致命软肋:静止识别率竟不足60%!-有驾

技术幻象:L2级智驾的致命盲区

事故发生后,一组数据在行业内悄然流传:清华大学测试显示,L2级辅助驾驶对静止障碍物识别率不足60%。尤其在强光、弯道或故障车等复杂场景下,失效概率直线上升。

车企的宣传策略加剧了公众误解。部分品牌用“自动驾驶”“城市NOA”等术语包装L2级辅助系统,消费者误以为方向盘后的自己已成“监工”。尽管今年工信部多次要求企业严格区分功能测试阶段与实际开放区域,营销话术的惯性依然强劲。

现实残酷地证明——当故障车成为“路障”,当前车违规停放,这些极端场景恰是当前智驾系统最脆弱的命门。2024年数据显示,因故障车未撤离事故量上涨37%,其中智驾识别静止物失效占比高达81%

车爆胎人未撤离 后车智驾追尾致2死,智驾背锅?数据揭L2致命软肋:静止识别率竟不足60%!-有驾

法律重锤:无人豁免的责任链

责任认定如同精密的手术刀,剖开了每个环节的失误。交警初步判定:前车承担主要责任,其未设警示、未撤离的行为涉嫌“过失致人死亡”;后车负次要责任,司机过度依赖智驾+分心驾驶,或涉“交通肇事罪”——这意味着最高7年以上的刑责。

法律的天平不会因“智驾”而倾斜。司法实践对此类案件量刑趋严。类似南宁段某刚案中,醉驾逃逸致死的被告人被重判,交通犯罪最高可判死刑。此次事故中的后车司机即使因“智驾分心”,刑责门槛仍难规避。

生死之间:高速遇险的保命法则

爆胎应急的“九字诀”值得刻进每个驾驶员的骨髓:车靠边、人撤离、即报警。具体操作环环相扣:紧握方向盘控制方向,缓松油门(切忌急刹);开启双闪灯,观察右侧车道后将车辆滑入应急车道;所有人员立即撤至护栏外;最后才是在车后150米竖立三角牌,拨打12122报警。

对于智驾用户,三条铁律必须遵守:不神化(L2≠自动驾驶)、不盲信(特别警惕静止障碍)、责任自担(驾驶员永远是安全第一责任人)。手握方向盘时,视线永远属于道路,而非手机屏幕。今年5月,济青高速另一起案例中,司机以144km/h开启智驾后追尾前车,事后坦言:“我太累了,交给系统开吧”——这句话成为分心驾驶的最新注脚。

行业困局:责任与技术的拉锯战

这场悲剧正在倒逼行业变革。专家呼吁强制车企标注智驾风险等级,用统一标准替代模糊宣传。技术升级同样迫切,提升传感器灵敏度、融合高精地图与激光雷达,或能补强系统对静止目标的识别能力。

更深层的改变在于责任教育。驾校课程亟需增设智驾系统原理与局限课程,销售环节必须强制进行风险告知。有车企已试点“智驾能力测试”,用户须通过在线考试才能激活系统——这类举措或许能打破“一键开通,盲目信任”的现状。

L3级自动驾驶落地的可能性正变得越来越渺茫。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朱西产指出核心矛盾:“中国的L3标准现在出不来,即便出台,能否解除企业的产品责任仍是未知数”。当一起致死事故可能让车企面临刑事追责——而法人如何承担刑责尚无法律先例——技术跃进不得不踩下刹车。

方向盘前的每一秒松懈,都是对死神无声的邀请。后备箱里的三角牌永远等不到被取出的时刻,就像那套智驾系统永远无法理解——它未能识别的不只是静止车辆,更是两个活生生的人。

公安部已宣布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强规范管理”,事故责任认定细则的制定提上日程。当法律与技术的栅栏双重加固,方向盘才不会沦为致命的信任试验场——而你我,都将是这条安全防线的构筑者。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