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扒光了汽车“甲方爸爸”的底裤

有时候,最魔幻的现实,藏在最枯燥的数据里。

就像你每天开车上班,手摸着方向盘,屁股黏在座椅上,甚至还嫌弃中控台的塑料感太强。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玩意儿,这些把你舒舒服服包裹起来的内饰,是谁造的?你不知道。你也不关心。你只关心这车是不是够快,标是不是够亮,隔壁小王见了会不会喊一声“卧槽牛逼”。

这,就是汽车内饰供应商的宿命。他们是汽车这个庞然大物里,最没存在感但又不可或缺的螺丝钉。而看懂一家这种公司的财报,就像给一个天天陪客户喝酒喝到胃出血的销售总监做体检,指标浮华,但肝上的阴影,P不掉。

我们来看一个活生生的样本:常熟汽饰。别问我这票能不能买,问就是我不知道,我要是知道这个,我还在这码字?我早就去会所嫩模了好吧。我们只聊商业逻辑,只把这事儿扒光了看。

一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扒光了汽车“甲方爸爸”的底裤-有驾

这家公司的财报,最近就上演了一出标准的黑色幽默。

营收涨了。利润跌了。扣非更惨。

具体数字是,营收干到27.8亿,同比涨了17%还多,看起来红红火火,业务繁忙,产线上的兄弟们估计烟都顾不上抽。但你再一看利润,归母净利润2.16亿,同比给你来个大跳水,直接跌了15%。更刺激的是扣非净利润,直接给你干掉了将近30%。

这是什么魔幻操作?

翻译过来就是:活儿没少干,甚至干得更多了,但钱,没挣到。甚至还倒贴了。这就是乙方该死的宿命,卷到最后,发现自己是在给甲方当慈善家,还是自带干粮的那种。

为什么会这样?这里就要用到我们分析商业的基本法了:利益相关方博弈法。在一个产业链里,你得看清楚谁是爸爸,谁是儿子,谁是装孙子的。在汽车行业,整车厂,就是那个说一不二的亲爹。

常熟汽饰这种内饰供应商,面对的是谁?是大众、是一汽、是奇瑞、是理想。这些整车厂现在在干嘛?他们在打仗。油车和电车打,新势力和老炮儿打,国产和合资打。打到最后,就是刺刀见红的价格战。车都卖到9万9了,恨不得连司机都给你配一个。

整车厂自己都快卷成麻花了,他会让你一个做内饰的舒舒服服赚钱吗?做梦。

他们的逻辑很简单:我不好过,你也别想好过。降本增效的刀,第一刀绝对是砍向供应链。今天让你换环保材料,明天让你集成新功能,后天就直接发个邮件,“兄弟,最近行情不好,我们一致决定,采购价再降5个点,下个季度生效,不同意就换人”。

一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扒光了汽车“甲方爸爸”的底裤-有驾

你怎么办?你是接还是不接?不接,你那几百上千号工人喝西北风去?你那几千万的生产线当废铁卖?你只能捏着鼻子认了,还得陪着笑脸说:“感谢X总给我们机会,我们一定克服困难,保证完成任务!”

这就是典型的“增收不增利”。订单是多了,看起来盘子大了,但每一个订单的利润都被压榨到了极致。原材料成本在涨,人力成本在涨,研发投入不能停,但你卖出去的价格,却可能在降。这买卖,做得跟做慈善一样,就图一个流水好看,好跟银行贷款,好跟投资人讲故事。这根本不是什么厚积薄发,纯粹是瞎积薄发。

所以你看它的财报,毛利率只有15.4%。这是个什么概念?在制造业里不算特别低,但对于一个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跟着主机厂玩命迭代升级的行业来说,这个利润率,就像一个壮汉每天只吃一碗稀饭,看着块头大,其实里面都是虚的。稍微来点风吹草动,比如某个大客户砍单,或者原材料再涨一波,就可能直接给你干趴下。

一份增收不增利的财报,扒光了汽车“甲方爸爸”的底裤-有驾

更骚的操作在后面。财报里有一个非常亮眼的数字:投资收益1.05亿。

这就有意思了。主业辛辛苦苦跟伺候皇上一样伺候着甲方,结果挣的钱还不如搞投资来的多。这就好像一个武林高手,天天扎马步练拳,结果发现自己最有前途的职业是去天桥底下说相声。这事儿本身就充满了讽刺。

这说明什么?可能管理层自己也觉得主业太苦逼了,挣的都是辛苦钱,还得看人脸色。不如拿点钱去做做理财,搞搞投资,说不定东方不亮西方亮。这是一种对冲,也是一种无奈。当一个公司需要靠副业来粉饰主业的利润时,你就得琢磨一下,它的主业护城河到底有多深了。

股价跌了。主力跑了。散户麻了。

你看10月17号那天的数据,股价跌了5个多点,散户资金净流出600多万,而所谓的主力资金,却反向流入了500多万。这是不是就看不懂了?觉得主力在抄底?

别逗了。所谓的“主力资金”,在A股这个大赌场里,跟街头算命的瞎子没啥区别。K线图是什么?就是大众情绪的心电图,大部分时间在划水,偶尔来一次ICU级别的抢救。你今天看到主力流入,明天他可能就砸得你妈都不认识。把自己的钱袋子寄托在另一群赌徒的动向上,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赌博。

那这公司是不是要完蛋了?

想多了。地球离了谁都转,汽车少了内饰可真卖不出去。常熟汽饰这种级别的供应商,早就和各大主机厂深度绑定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汽车工业社会化大分工的产物。让专业的团队干专业的事,整车厂才能集中精力去搞三大电、搞智能座舱、搞自动驾驶。所有东西都自己干?那不叫造车,那叫作死。

所以,这家公司的基本盘其实很稳。只要路上还需要跑汽车,它就有饭吃。但想吃鲍鱼龙虾,难。它更像是一个顶级食堂的大厨,菜做得再好,也只能拿一份死工资,真正的荣光和利润,都属于开食堂的老板。

这就是汽车供应链的残酷物语。你以为你在买一辆车,其实你在买一个由成千上万家供应商的血汗和无奈共同组成的工业奇迹。这些供应商,就像沉默的齿轮,被时代和资本的巨手推着,疯狂转动。它们没有选择,只能在被压榨和被淘汰之间,选择前者。商业的本质,有时候就是这么朴实无华,且枯燥。

理解了这一点,你再去看那些花里胡哨的研报和上蹿下跳的股价,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因为你知道,那都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那个在会议室里,对着咄咄逼人的甲方采购,不得不挤出笑容,说出“好的,没问题”的乙方CEO。

他的笑,才是这出商业大戏里,最值钱,也最不值钱的东西。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