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京网约车这事儿,可以说是结结实实地在整个行业里扔下了一块大石头,激起的浪花到现在还没平复。
一夜之间,四千多个网约车司机的账号被平台给封了,这可不是小数目,背后是四千多个家庭。
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管得也太狠了吧?
但你要是仔细了解一下前因后果,就会发现这事儿远比想象的要复杂。
咱们今天就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捋一捋,看看这到底是为啥,又带来了什么。
这阵风,最早是从南京南站这个地方刮起来的。
今年五月份开始,南京南站的停车场就不让那些没有“双证”的网约车进了。
所谓“双证”,说白了就是两本证件,一本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驾驶员证》,证明你这个人有资格开网约车;另一本是《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运输证》,证明你这辆车符合规定,可以上路接单。
这个规定一出来,就相当于给网约车设了一道门槛,有证的才能进场接客,没证的,对不起,您只能在外面转悠。
这第一步,就已经把一大批不合规的车辆挡在了客流最密集的地方之外。
如果说南站的规定只是小试牛刀,那接下来六七月份的动作,就是真正的重拳出击了。
这次,交通管理部门没有把力气全花在路面上一辆一辆地查车,而是换了个更高效的法子——直接找平台。
他们严查各大网约车平台,看谁还在给那些没有双证的“黑户”司机派单。
一旦发现,就对平台进行处罚。
你想想,平台是司机的“衣食父母”,单子都是平台派的。
现在源头被掐住了,平台不敢再冒着被罚款的风险给“黑户”派单,那这些司机的账号除了被封,没有第二条路可走。
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说的那一幕,四千多个账号瞬间失效,其中大部分都是想在下班后或者周末赚点零花钱的兼职司机。
他们可能前一天晚上还在盘算着跑两三个小时能赚个两三百,给家里添点家用,第二天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已经被踢出了这个行业。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非要下这么大的力气来整治呢?
难道就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吗?
这就要说到事情的另一面了,那就是乘客的安全问题。
在这次严打之前,南京的网约车市场确实存在不少乱象。
比如,有些司机为了骗取乘客的取消费,会使用虚拟定位软件。
你明明在市中心叫车,系统显示司机离你只有几百米,结果你等了半天,司机根本不在那个位置,最后只能无奈取消,白白被扣钱。
这还只是骗点小钱,更严重的是安全隐患。
去年就发生过一些极端案例,有的司机因为和乘客发生口角,竟然直接拒载,甚至把车门锁死,不让乘客下车。
这种行为已经不是服务好不好的问题了,而是直接威胁到了乘客的人身安全。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南京每天有巨大的客流量,如果连最基本的出行安全都保障不了,那城市的形象和市民的幸福感都会大打折扣。
所以,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这次重拳出击,核心目标就是为了两个字——“安全”。
这是对广大市民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一个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从这个层面讲,支持政府的做法,是站在了保障公共利益的立场上。
然而,任何一项政策,有光照到的地方,也必然有投下的阴影。
对于那些被封号的司机来说,这无疑是断了条财路。
而对于那些幸存下来,手握双证的合规司机,日子也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过。
咱们来听听一位全职司机赵师傅的真实情况。
他为了合规,花钱换了新车,费时费力考了证,现在每天起早贪黑,方向盘上要握足十二个小时。
一个月下来,流水看着挺高,能有一万多。
可这钱不是纯利润,得先给平台抽走将近百分之三十。
也就是说,你跑一百块钱的活儿,有三十块先进了公司的口袋。
剩下的七十块,还要再扣掉租车的费用,如果是电车,每天充电的钱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这样七扣八扣下来,赵师傅一个月真正能拿到手的,也就七八千块钱。
这点钱,在南京这样的大城市,要养家糊口,压力可想而知。
更让人无奈的是,市场的现状是“狼多肉少”。
根据官方数据,南京现在合规的网约车有五万多辆,但每天真正活跃在路上的,其实只有三万多辆。
那剩下的一万多辆车呢?
它们大多数都停在租赁公司的车库里“吃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很多司机发现,就算拿到了合规的身份,也抢不到足够的订单来覆盖成本,赚不到钱,干脆就不干了。
这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为了安全,必须提高门槛,清退不合规的车辆;另一方面,门槛提高后,运营成本上去了,司机收入却没跟上,导致运力闲置,资源浪费。
想办个双证也不是件容易事。
对车有要求,必须是七座以下的小轿车,而且得是八年以内的新车。
对人也有要求,不能有犯罪记录,三年内驾照不能有扣满12分这样的严重违章。
然后就是填表、体检、审核、考试,一套流程走下来,顺利的话半个月,不顺利的可能要一个多月。
这个门槛,就把很多想入行的人挡在了门外。
现在政策推行了几个月,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在南京打车,确实让人安心了不少,遇到的基本都是正规车辆,司机服务也规范了许多。
但司机们的压力却是实实在在地增加了。
平台为了抢占市场,推出了很多“一口价”订单,这种订单往往价格压得很低,司机跑一趟下来,刨去成本,几乎不赚钱,纯粹是赚个流水。
一位司机在网上诉苦说:“黑车是没了,可我们这些靠跑车还房贷的,也快没活路了。”
南京的这次改革,就像一次深刻的手术,切掉了危害乘客安全的“毒瘤”,但也必然会带来阵痛。
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正在研究一些补救措施,比如考虑适当放宽对司机年龄的限制,或者探索让符合条件的外地户籍司机也能加入进来,以此来增加市场的活力。
但这些措施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司机收入低、行业内卷严重的问题,还需要时间来观察。
这场围绕着安全、效率和民生的深刻变革,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也牵动着成千上万个家庭的生计。
未来的路怎么走,如何才能在保障乘客安全和维护司机权益之间找到那个最佳的平衡点,是南京乃至全国所有城市都需要继续思考的课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