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咱们老百姓买车,尤其是在看咱们自己国家造的新能源车的时候,心里到底图的是什么?
可能搁在十年前,大家想的是省油、皮实、空间大就行。
但现在不一样了,车子不单单是个从A点到B点的交通工具了,它越来越像一个能移动的、聪明的“家”。
最近,蔚来旗下的新品牌乐道发布了第一款车,网上立马就流传开了一份单子,列了它十五个听着特别玄乎的功能,说什么“停车不用愁”、“堵车能躺平”,听得人一愣一愣的。
这些功能到底是厂家宣传的噱头,还是真能给咱们的日常开车带来实实在在改变的好东西?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词,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些新技术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看看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现在到底进步到什么程度了。
先说说停车这个老大难问题。
不管你是新手还是老司机,估计都遇到过这种糟心事:在老小区里,车位画得七扭八歪,旁边不是石墩子就是别人乱停的自行车;去商场地下车库,好不容易找到个空位,左右两台车停得满满当当,自己把车开进去,车门都打不开,只能憋着气从天窗爬出来。
乐道宣传的那个“智能泊车”,就想从根上解决这个问题。
它有个功能叫“手机遥控泊车”,意思就是,你把车大致停在车位旁边,人就可以先下车了。
然后掏出手机,在APP上点一下,车子自己就能慢悠悠地开进那个窄小的车位里。
它车身上装了一圈的雷达和摄像头,能实时扫描周围的环境,自己计算怎么进去最安全,据说两边离障碍物只有几厘米的缝隙它都能钻进去。
这就解决了“停得进,出不来”的尴尬。
更进一步的,是那个听起来有点科幻的“随心停”功能。
它的思路更绝,你甚至都不用找标准的停车位。
在中控的大屏幕上,会显示车子周围的360度实时影像,你就用手指在屏幕上画个框,告诉车:“我就想停在这块地方。”不管这个地方是斜着的,还是紧贴着墙根,只要空间够,车子就会自己规划路线停进去。
这对于那些完全没有画线、只能见缝插针停车的老旧小区来说,简直是福音。
等你办完事要走的时候,同样是手机一点,还能把它从角落里“召唤”出来,开到你跟前,下雨天连伞都不用打。
这一套组合下来,你会发现,停车不再是个考验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的活儿,而是变成了一个很轻松的指令。
解决了停车的烦恼,每天上下班路上的拥堵又是另一个让人头疼的场景。
尤其是在大城市,早晚高峰堵在路上,右脚在油门和刹车之间来回切换,时间长了小腿都发酸,精神也高度紧张。
针对这个,乐道提出了所谓的“通勤开挂”方案。
核心是一个叫做“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的功能。
这个功能现在很多车都有,但好不好用差别很大。
所谓“全速域”,就是说从车子完全停住的0公里时速,一直到高速公路的120公里甚至更高时速,它都能工作。
在堵车的时候,你把它打开,设定好跟前车的距离,车子就会自己跟着前车走,前车快它就快,前车停它就停,你只需要扶着方向盘就行。
这极大地解放了你的右脚,也缓解了精神压力。
而且,一套好的巡航系统,它的加减速会非常平顺,不会一惊一乍。
比如遇到有车辆突然插队到你前面,它会像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一样,平稳地减速,而不是猛地一脚急刹车,让车里的人前仰后合。
这种平顺的体验,背后是大量的真实路况数据学习和算法优化的结果,这也是咱们国产车企在国内做测试的天然优势。
再配上一个“无感解锁”,你口袋里揣着手机走近车,门把手就自动弹出来,连掏钥匙这个动作都省了,这种便利性一旦习惯了,就真的回不去了。
当然,车子再智能、再舒服,安全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
这也是现在大家最关心的一点。
传统的自动刹车系统(AEB),主要盯着正前方,但很多危险来自于侧面,比如从巷子里突然冲出来的电动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鬼探头”。
乐道这次宣传它的AEB系统能覆盖240度的范围,也就是说,它不仅看前面,也时刻“瞟”着两侧和侧后方。
一旦发现有碰撞风险,比如侧方有车辆或行人快速靠近,它也能主动刹车。
宣传中提到在120公里的时速下都能对突然出现的障碍物做出反应,如果真能做到,那在高速上就能避免很多因注意力不集中或视野盲区导致的严重事故。
还有一个小功能特别贴心,就是针对有孩子的家庭。
它把后排的儿童锁、车窗防夹和温度监测联动起来了。
通过手机或者车机系统,你可以一键锁好后排,孩子在后面就没法自己开车门车窗,同时系统还会监测后排的温度,防止夏天把孩子忘在车里发生危险。
这种把多个功能整合起来,去解决一个具体场景问题的思路,体现了咱们中国车企对用户需求的细致观察。
在保障了安全和便利之后,怎么让车里的每一个人都坐得舒坦,就成了现在很多国产车企下功夫的地方。
乐道把后排座椅做成了可以大幅度向后躺倒的“零重力”模式,还带一个可以升起来的腿托,再配上按摩功能,跑长途的时候,后排的家人就能像坐在飞机头等舱一样好好休息一下。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就是后排乘客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播放视频,然后把画面投到前排的中控大屏上。
这样在停车休息或者露营的时候,全家人可以一起看个电影,孩子也不会觉得无聊吵闹。
车里的氛围灯也不再是简单的变色灯带,它可以和音乐、电影联动。
比如你放一首节奏感强的歌,灯光会跟着闪烁;看一部科幻大片,它能自动切换到匹配的色调,再配合好的音响,整个车厢就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沉浸式影院。
这些功能看似花哨,但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把车从一个单纯的代步工具,变成一个让人放松、愉悦的“第三空间”。
此外,像抬头显示直接把导航箭头投射在挡风玻璃上,让你开车时不用低头看屏幕;语音助手能识别是主驾驶还是副驾驶在说话,从而实现分区控制;扶手箱里集成大功率无线充电和可以挥手切歌的手势控制;甚至把车头的前备箱空间设计得刚好能放下一个小冰箱,方便出去玩的时候喝上冰镇饮料。
这些大大小小的设计,都在告诉我们,未来的汽车,拼的不仅仅是动力和续航,更是谁能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谁能提供更贴心、更人性化的体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