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盘还能手动调节?自动大灯居然不是标配?这些听起来像上个世纪的配置,其实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正悄悄从新车上消失。你有没有发现,去4S店看车时,销售说得最多的词是“智能”“联动”“生态”,而不是“皮质座椅”或“电动天窗”?这背后,不是厂商偷工减料,而是一场静默的淘汰赛——有些配置,正被时代亲手“下架”。
这不是技术不够,而是方向变了。就像当年手机从按键走向触屏,汽车也在经历一场“器官退化”。我们曾引以为傲的功能,如今成了工程师想删掉的“冗余代码”。今天聊的不是未来科技,而是正在消失的“老朋友”。它们未必不好,但就像磁带、翻盖手机一样,注定要退场。
1. 手动调节座椅 & 方向盘:告别“拧螺丝”的时代
还记得第一次开车时,手忙脚乱调座椅、掰方向盘的尴尬吗?现在越来越多新车直接上“记忆座椅+电动方向盘”。你上车,系统自动识别你,座椅后移、方向盘下降,一切就位。这不是豪车专属,20万级的国产电车已普遍搭载。
为什么被淘汰?
不是成本问题。手动调节零件便宜,但用户愿意为“一键到位”买单。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新车中带座椅记忆功能的车型销量同比增长67%。用户要的不是“能调”,而是“不用调”。更关键的是,自动驾驶在推进,未来你可能根本不需要自己调——系统会根据驾驶模式(运动/舒适/泊车)自动优化坐姿。
反问一句:
当你连手机APP都能远程启动空调时,为什么还要自己伸手去拧座椅拉杆?
2. 物理按键:从“盲操王者”到“复古装饰”
老司机最爱说:“开车时低头看屏幕?不如摸黑按一下。”这话曾经是对的。但如今,Model 3整个中控就一个按钮,理想ONE连音量键都取消了。物理按键正在被“语音+触屏+手势”取代。
现实案例:
我朋友换了台新电车,第一天就闹笑话——想关雨刷,找不到拨杆,最后靠语音:“嘿,Siri,让雨刷停下。”尴尬吗?有点。但三天后,他习惯了说“调低空调”,再也没碰过屏幕。
数据支撑:
J.D. Power 2024调研显示,90后车主对触控操作的满意度比70后高出41%。年轻一代根本不觉得“没按钮”是缺点,反而认为“科技感爆棚”。车企当然顺势而为。
但问题来了:
当系统卡顿、语音识别失败时,你怀念的,是不是那个“一按就灵”的物理键?
3. 机械手刹:电子驻车的“前任”
现在你还见过谁拉手刹?电子手刹(EPB)早已成为主流。更狠的是,很多车连“P挡+电子手刹”都合并成一个“自动驻车”(AUTO HOLD)——等红灯时脚一松,车不溜;绿灯一踩,直接走。
背后逻辑:
机械手刹结构简单,但占空间、操作繁琐。电子手刹不仅节省中央通道空间(可以多放个杯架),还能和自动驻车、坡道起步、紧急制动联动。安全性、便利性全面胜出。
有趣的是:
一些老司机坚持“机械才可靠”。可数据显示,电子手刹故障率仅为机械式的1/5。它不是更脆弱,而是更智能。
4. 传统后视镜:被摄像头“取代”的眼睛
奥迪e-tron、雷克萨斯ES、新款本田Legend……越来越多车型用“电子后视镜”(CMS)替代玻璃镜片。外后视镜变成摄像头,车内屏幕显示后方画面。
优势明显:
雨天不挂水珠
夜间增强视野
风阻更低(风阻每降0.01,续航增5km)
但为何还没普及?
法规滞后。中国直到2023年才允许电子后视镜合法上路,目前仅少数车型搭载。但趋势已定——三年内,高端车型电子后视镜渗透率预计超60%。
想象一下:
以后变道时,屏幕自动放大盲区,甚至叠加导航箭头。传统后视镜,就像后视圆镜一样,终成历史。
5. 独立导航系统:被手机“干掉”的功能
十年前,车载导航是高端象征。如今,它成了鸡肋。为什么?更新慢、地图丑、反应迟。你宁愿用手机支架,也不信车载导航。
真实场景:
我试驾一台30万级SUV,导航搜“最近加油站”,结果推荐的是三年前倒闭的中石化。而副驾的手机高德,已经规划出充电桩+便利店+洗手间的一站式方案。
车企的无奈:
车载系统迭代周期长达18个月,而手机APP每天都在更新。与其花千万开发导航,不如打通CarPlay和华为HiCar。用户要的不是“独立系统”,而是“无缝连接”。
讽刺的是:
有些品牌还在炫技:“我们自研导航,精准到车道!”可用户只想问:能实时显示电桩排队吗?能语音订麦当劳吗?
这些被淘汰的配置,真的“可惜”吗?车主说“真可惜”,或许不是因为多好用,而是因为太熟悉。就像告别老朋友,哪怕它反应慢、脾气倔,但胜在“靠谱”。
可时代不等人。汽车正从“交通工具”变成“智能终端”。未来的车,可能没有方向盘,没有油门,甚至没有“配置”这个概念——你需要的功能,像APP一样随时下载。
最后一个问题:
当一辆车能自动调节一切、语音控制所有、屏幕接管交互,我们失去的,是掌控感,还是笨拙的负担?
也许,淘汰的从来不是配置,而是我们对“驾驶”的旧有想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