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流传出几张新款本田飞度的照片,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说起本田飞度,相信很多朋友都不陌生,这台小车曾经可是市场上的“香饽饽”,凭借着省油、空间大、开起来还挺有劲儿的优点,被很多人称为“平民神车”。
但是,这次曝光的新款车型,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的前脸设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看起来特别像现在流行的电动汽车。
这就让很多人心里犯嘀咕了:这飞度是打算“改邪归正”,也去搞电动了吗?
可消息又说,它的发动机还是原来那台烧汽油的1.5升发动机。
这就有点意思了,一个纯正的燃油车,为什么要给自己换上一张“电车脸”呢?
这背后其实反映出的是一个挺现实,甚至有点残酷的市场变化。
咱们先来仔细看看这个新造型。
这次改动最大的就是车头,原来的大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成上下两层的设计,上面是一条又细又长的日间行车灯,看起来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显得特别犀利。
车头中间还多了一条黑色的装饰带,从左边一直连接到右边,这种设计现在在很多新能源车上都能看到,说是能增加科技感。
而且,整个车头看起来更封闭了,不像以前的燃油车那样有大面积的进气格栅。
可以说,如果你只看车头,十有八九会以为这是一台纯电动小车。
但是,你再看看车的侧面和车尾,基本上还是老样子的轮廓,经典的三角窗、普通的车门把手,一切都还是我们熟悉的样子。
这就给人一种感觉,好像这台车只是做了一次“面部整容手术”,骨子里还是原来那个人。
这种“换脸不换心”的做法,恰恰说明了本田现在心里挺矛盾的,既想跟上新能源的潮流,又舍不得完全放弃自己擅长的燃油车领域,结果就弄出了这么一个看起来有点不伦不类的造型。
为什么说本田矛盾呢?
这就得聊聊飞度现在面临的困境了。
想当年,飞度在国内市场那叫一个风光,每个月卖出去一万多台都是轻轻松松的事,是很多年轻人第一辆车的首选。
那时候大家买车,看重的就是本田的发动机技术好、质量可靠,而且飞度的空间利用率确实做得非常出色,小小的车身里能装下不少东西,改装潜力也大,所以口碑一直很好。
但是,好汉不提当年勇,现在的飞度,市场表现可以说是惨不忍睹。
咱们来看一组数据,就在前不久的8月份,飞度一个月全国总共就卖了23台,您没听错,就是23台。
再往前一个月7月份,情况稍微好点,卖了75台。
从以前的月销过万,到现在的两位数,这种下跌速度,简直比从山顶直接掉到谷底还要快。
其实不光是飞度,跟它同级别的那些合资品牌燃油小车,比如大众的Polo,日子也都不好过。
很多我们以前熟悉的车型,像丰田的威驰、致炫,现在基本上都快被市场遗忘了。
整个小型燃油车市场都在快速萎缩,好像一夜之间大家都不爱买这种车了。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局面?
是谁抢走了这些曾经的“神车”的饭碗?
答案其实非常明确,就是我们国家自己品牌的纯电动小车。
当本田还在费尽心思给飞度设计一张“电车脸”的时候,我们的国产品牌早就已经推出了大量既便宜又好用的纯电动车型,并且迅速占领了市场。
比如比亚迪的海豚和海鸥,这两款车一上市,就把十万块钱左右的代步车市场搅得天翻地覆,销量一路高歌猛进。
还有五菱推出的缤果,凭借可爱的外形和实惠的价格,也成了很多城市家庭的新选择。
更别提像名爵MG4这样不仅在国内受欢迎,还成功出口到欧洲,跟国外品牌正面竞争的车型。
这些国产电动小车,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把飞度这样的老牌劲旅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呢?
说白了,它们赢在了三个方面。
首先,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用车成本。
这是咱们老百姓买车过日子最关心的一笔账。
咱们简单算一下,飞度虽然省油,但现在油价不便宜,百公里怎么也得花个四五十块钱,平均下来一公里差不多要五六毛。
而一台纯电动小车,如果你家里能装充电桩,利用晚上电价便宜的时候充电,一度电也就几毛钱,充满一次可能就花个十几二十块,能跑三四百公里,算下来一公里的成本甚至不到一毛钱。
这一来一回,差距就太大了。
一年开个一两万公里,开油车光油费就得花掉近万块,而电车的电费可能连两千块都不到。
这省下来的大几千块钱,干点啥不好?
有人可能会说,电车不保值,过几年卖的时候亏得多。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在八万到十万这个价位的车,本身就不是什么理财产品,大家买来就是为了代步。
开个五年左右换车,燃油车和电车在二手车价格上的差距,可能还比不上这五年里省下来的油钱多。
其次,是驾驶感受完全不一样。
开过电车的人都知道,电车开起来特别安静、平顺,踩下加速踏板,动力响应非常直接,尤其是在市区里等红绿灯起步的时候,那种轻快的感觉是同价位的燃油车给不了的。
没有了发动机的噪音和振动,整个开车的过程会觉得更舒服、更放松。
这对于每天都要在拥堵的城市里通勤的人来说,是一种体验上的升级。
最后一点,就是车内的科技感和智能化水平。
现在我们走进一台飞度的车里,看到的还是比较传统的仪表盘和一块尺寸不大的中控屏幕,功能也比较基础。
但你再坐进一台同价位的国产电动小车,很可能看到的是一块像平板电脑一样大的悬浮式中控大屏,能语音控制导航、空调、放音乐,还有各种各样的手机应用,停车的时候还能在车里看看电影、刷刷视频。
这种智能化的体验,对于现在已经离不开智能手机的年轻人来说,吸引力非常大。
可以说,飞度提供给你的,还是一个传统的、功能单一的代步工具,而我们的国产电动车提供给你的,已经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空间”。
所以,综合来看,飞度今天遇到的困境,并不是因为它本身产品力不行了,而是整个市场的消费需求和评判标准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大家买一辆十万块钱左右的代步小车,不再仅仅满足于省油、可靠,而是希望它更省钱、更好开、更智能。
在这些新的需求面前,传统的燃油车显得力不从心。
这次新款飞度换上一张“电车脸”,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挣扎,它看到了市场的风向在变,却又没有拿出真正有竞争力的纯电产品来应对,只能在外观上做一些模仿,希望能挽留住一些消费者。
但对于越来越精明的中国消费者来说,这种只改皮毛不换内核的做法,恐怕很难再打动他们了。
这不仅仅是飞度一辆车的悲哀,更是整个传统燃油车时代,在新能源大潮冲击下,一个正在慢慢远去的背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