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今年汽车圈最有看头的一桩大事,那就是华为和宝骏的合作终于落地了。以前你要是提宝骏,大家肯定都说“那不是那个开得起、修得起,专为老百姓量身定做的品牌吗?”现在,宝骏身披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上了新台阶,主打个不一样。先不急着往好坏里带,咱们先掰开了揉碎了看看这事里头的门道。
一波三折的宝骏想靠华为翻盘,能不能成?
宝骏这些年日子不算好过。为了摘掉“便宜车”这顶帽子,动了不少脑筋。和大疆合作搞了两款智能小车,玩儿得挺花,结果价格一上去,消费者反而不买账。新推的几款车售价直接摸到十五六万,月销量不忍直视,买单的还不如大街上晨练的大爷多。说到底,宝骏就是卡在“你既想要高端形象,又放不下实惠价格”,这招两头不讨好。智能配置是好东西,可没有点硬核技术,谁都知道噱头大于实用。
这个时候,华为出现了。在中国智能汽车这片江湖上,华为算得上是一条真正的“大鱼”。不管是从品牌号召力还是自研技术,基本都是行业老大哥。就拿他们最新的汽车智驾系统来说,把激光雷达这种曾经只有高端车玩得起的玩意,价格硬生生给砍到了五千元一台左右,这操作直接改变了游戏规则。再看看前两个月发布那款搭载华为ADS 4.0系统的新车,价格一放出来,18小时就拿下了五万订单,相当有说服力。
既然高端拿下了,华为要下沉到主流市场,选谁合作?一边是成本控制能力满级、渠道资源齐全的五菱宝骏;另一边则是华为自己也没空从头再养一堆“子品牌”。两家一接头,这事就有了故事性。
HI PLUS模式——谁才是话事人?
不少人说,这次华为和宝骏采用的HI PLUS模式是个新鲜玩意。不像华为跟某些品牌搞“智选”那套,自己手伸得贼长,销售干预管得死,不少合作者都觉得“像在给华为打工”。这次的合作,双方都讲究一个“平衡”:华为给技术支持,参与产品定义,但品牌话语权还是能保住一部分。
车名字里带了“华境”俩字,看着就像家里两位长辈凑到一处,掂量半天才商量出来的主意——“华”字挂个大旗,保证这技术靠谱是华为刷的;“境”嘛,宝骏的地盘,自己老口碑不能丢。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名字,一下子把合作的双重身份点醒了。
说白了,宝骏最怕的就是完全变成别人打工仔,自己除了出工出力啥也不是。而华为这边也清楚,光靠华为名声拉客,造出来的车没五菱这样的老行家把控成本和品质,做好了卖不出去,最后还是一地鸡毛。
智能驾驶真能一夜逆袭?
智能驾驶,乍一听高大上,真上路了有几个人敢闭着眼交给系统?这一点华为还是挺有数的。高级智驾配置真正做到平民价位,市场里这种车型少得可怜。前几年15万元以上的自主品牌还玩不起,现在差异化优势突然就来了。
不过消费者的心理要说变就变。本来开惯了宝骏老款车的司机,想花十多万买新款,说白了更多还是看性价比和实用性,有一套智驾唬人眼球可以,但天天堵在三环路,还不是自己踩油门、打方向盘?所以要想让车主掏钱,其实拼的不只是智能,更是车本身用着踏实。
华为那边压力也大。卖个高端车利润肥,一台车能总结十几个手机的毛利;到了15万元级,智驾硬件本身就贵,还想靠量摊本,真不容易。要是智能系统跟进得快,这场合伙过日子才稳。要是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主角没成,赔本赚吆喝,华为也扛不起。
市场买不买账才是硬道理
搞技术的心思没那么复杂,核心就一条——砸那么多钱,你不落地开花,还能干啥?宝骏的品牌形象啥样大家心知肚明:不是没诚意,也不是不努力,而是消费者就是不买你高端那一套。以往也有品牌想“逆袭上岸”,最后摔得不轻的案例多着呢。
这次硬实力有了,智能化噱头也足够,还能不能唤起消费者对宝骏的新认知,全看产品力能不能打动人心。别说什么跟华为强强联手就天生无敌,市场上讲的是“真金白银”——你产品值多少钱,终端卖多少,买家心里明镜似的。
未来一段时间,老一批宝骏拥趸还念着那套“平价实用”,年轻一批看重智能和体验,能不能实现两者双赢,靠一套系统远远不够,还得整体体验说话。
各取所需,才是赤裸裸的真相
两家联手说白了就是各取所需。五菱宝骏在国内汽车圈地推下沉这么多年,谁家配件厂,哪个县有关系,不用重新摸门道;华为则要的干脆,想用自家高端路线下沉打通中低端市场。你有地盘,我有把式,彼此都在琢磨能不能分一杯羹。
这场合作未必能马上看到惊天动地的结果,花里胡哨的东西很多,最后比拼还是实打实的用户体验。要是消费者尝过好处,愿意多花点钱买新鲜配置,那双方都能分到甜头;要是觉得“穿了龙袍还是宝骏”,认知升级失败,恐怕连带的就是一场风险共振。
合作成色到底几分,半年之后自有公论
现在风口浪尖上的华境S,行情如何,谁都在盯着。也许短时间卖得不错,但要真成为市场新宠,还得看时间熬出来的市场反应。
别看发布时挺热闹,最后还是得考验产品全周期实力,几回三五趟4S店保养会不会掉链子,系统用起来是不是省心,低温高温一开空调系统会不会罢工,这些才是老百姓的真实关心。
国产品牌想翻身,光靠外援不行
这两年市场上的风声变了,外行想插一脚,老牌想逆袭,新老势力一股脑冲进来。可中国用户看多了套路,早就不是两年前那批车市小白。你再会讲故事,价格优势、技术领先、服务到位,必须得齐活,才能在激烈竞争里站住脚。
宝骏能不能靠华为一路高歌,很大程度依赖这批新车能否进入用户生活、获得真实口碑。如果产品本身不给力,靠再多的光环造势,结果也只能是“绣花枕头”。反过来说,真要是口碑转好,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一条新路,倒也不是没机会。
老江湖碰上科技新贵,心理博弈才是重头戏
宝骏和华为的合作不只是卖车,更像一场心理战。老江湖五菱深知市场套路,华为则自信于技术底气。一个讲求务实实用,一个追求突破创新,碰撞出来的火花,不仅考验双方的底线,也考量各自的耐心。
未来路怎么走,看起来很漫长。谁也无法保证一帆风顺。但这一出“各怀鬼胎”的合作戏码,确实让原本平淡的汽车市场多了不少看头。走着瞧,鹿死谁手,终归还是消费者说了算。
有光环固然好,能出真货才最管用。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