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小伙自制第二代量产版太阳能车旅行,已经路试6000公里


清晨七点的国道旁,阳光刚越过路边的白杨树,一辆银灰色的“怪车”就吸引了我的目光——没有传统汽车的进气格栅,车顶铺着两块巨大的深蓝色太阳能板,车身线条流畅得像贴在地面的鱼,车身上“追光2号”四个手写的蓝色字体,在晨光里格外醒目。这就是我特意赶来见的,江苏小伙陈默自制的第二代量产版太阳能车。

“刚从安徽亳州过来,昨晚在服务区充了会儿电,今早六点就出发了。”陈默从驾驶座下来,手里攥着个磨损严重的笔记本,脸上带着熬夜赶路的倦意,眼里却闪着光。他掀开副驾驶的储物箱,里面塞满了电路图、零件清单和路试日志,最上面一页写着“6001公里,电池续航正常,太阳能转化率23.5%”。“第一代车去年夏天做的,跑了2000公里就出了问题,这次的‘追光2号’,光是改电池组就花了三个月。”他指着车顶的太阳能板,语气里满是骄傲,“这两块板是定制的柔性板,能跟着太阳角度微调,阴天也能充电,昨天在安徽遇到小雨,照样跑了120公里。”

我绕着车走了一圈,发现这辆车比想象中精致得多:车身用的是轻量化碳纤维材料,车门上贴着透明的太阳能充电指示灯,车尾还装了个小巧的储物箱,里面放着折叠充电桩和应急工具。“车长4.2米,宽1.8米,比普通家用车轻300公斤,最高时速能到110公里。”陈默打开后备箱,里面藏着个秘密——备用太阳能板,“要是遇到连续阴天,把备用板展开,充电效率能再提15%。”他说,这辆车的核心部件都是他和团队手工组装的,从设计电路图到焊接电池组,前前后后花了近一年,光报废的零件就堆了半间车库。

八点整,我们准备继续出发,目的地是山东济南,全程约400公里。坐进驾驶座,我才发现车内别有洞天:仪表盘是改装的平板,实时显示太阳能充电功率、剩余电量和路线,座椅是回收的旧电动车座椅,铺着透气的棉麻座套,方向盘上还缠着防滑胶带。“别看简陋,实用最重要。”陈默拧动车钥匙,车内没有传统汽车的轰鸣声,只有轻微的电流声,车顶的太阳能板指示灯瞬间亮起,屏幕上跳出“太阳能充电中,功率800W”的字样。

车开起来很稳,即使在颠簸的国道上,也没有明显的晃动。陈默握着方向盘,眼睛时不时瞟向仪表盘:“昨天在河南境内,遇到一段20公里的上坡路,太阳能板刚好对着太阳,全程没用电,还多充了5%的电。”他突然指着前方的路牌,笑着说:“去年开第一代车时,在这段路抛锚了,当时太阳能板接口松动,电池突然断电,最后还是叫拖车走的。”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个U盘,“这里面存着所有路试的视频,有次在湖北遇到暴雨,车顶的太阳能板漏水,我在服务区用防水胶带补了三个小时,凌晨三点才继续赶路。”

中午十二点,我们在山东菏泽的服务区停下休息。陈默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太阳能板,用软布擦掉上面的灰尘,又打开车底的电池舱,仔细查看接线处有没有松动。“每次停车都要检查,这是路试的规矩。”他从后备箱拿出便携炉,煮了两碗泡面,“路上基本都吃这个,省钱又省时间,昨天在服务区遇到个卡车司机,还问我这车卖不卖,说想用来跑长途。”泡面的热气里,他翻开路试日志,指着其中一页说:“你看,这是在江苏盐城的测试,连续三天晴天,太阳能充电量够跑350公里,完全不用外接电源,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

下午两点,我们重新上路。阳光越来越烈,仪表盘上的太阳能充电功率跳到了1200W,陈默打开车窗,风里带着麦田的清香。“这次路试完,就准备优化量产方案,争取明年能小批量生产,定价控制在15万以内。”他望着前方的路,语气里满是期待,“我从小就喜欢新能源,大学学的是机械设计,毕业后在车企做了三年工程师,后来还是想自己做太阳能车。”他说,最困难的时候是去年冬天,团队里的两个人因为看不到希望退出了,他自己垫了8万块钱买零件,每天在车库待到凌晨,“有次焊接电池组时,手被烫了个大泡,还是坚持把活干完了,就想证明,中国人自己也能做出靠谱的太阳能车。”

傍晚六点,我们终于抵达济南市区。夕阳把车顶的太阳能板染成了金色,仪表盘上显示“总里程6401公里,剩余电量42%,太阳能充电量18.5度”。陈默把车停在提前联系好的停车场,熟练地展开备用太阳能板:“今晚就在这儿充电,明天去青岛,接下来还要去河北、天津,最后回江苏,争取月底前跑完1万公里。”他拍了拍车身,像是在跟老朋友打招呼,“‘追光2号’没让我失望,这6000公里,每一公里都是惊喜。”

离开时,暮色已经笼罩了城市,陈默还在给太阳能车拍照,准备发朋友圈。看着他忙碌的背影,我突然懂了“追光”这两个字的意义——不仅是追逐太阳的光,更是追逐自己的梦想。这辆手工打造的太阳能车,或许没有大厂汽车的精致,却藏着最动人的坚持:一个普通小伙,用一年的时间,6000公里的路试,把“太阳能车”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变成了公路上真实奔跑的风景。

回去的路上,我想起陈默说的一句话:“每多跑一公里,就离梦想近一步。”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在公路上看到越来越多的太阳能车时,会想起2025年的这个秋天,有个江苏小伙,开着自己造的“追光2号”,在国道上追逐着太阳,也追逐着属于中国新能源的未来。

江苏小伙自制第二代量产版太阳能车旅行,已经路试6000公里-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