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菱发动机的谢幕:国产车企二十年背后的隐秘推手
1997年那个夏天,沈阳城北的厂区里热闹得很。老李头当时还在航天系统下属单位上班,提起新合资项目总是带着点自豪:“日本人来搞发动机啦!听说以后我们中国自己也能造好车。”谁也没想到,这一场中日合作,会成为后来无数中国家庭买车时绕不开的一段历史。
彼时,中国汽车圈子里流传一句话,“三菱机器响,开到地老天荒”。不夸张。那会儿奇瑞、吉利、比亚迪这些如今家喻户晓的大牌,还只是刚刚学步的小学生。而“老师”是谁?正是沈阳航天三菱和哈尔滨东安三菱这两家合资厂子。
顺便插句题外话,我舅舅2002年结婚那阵儿买了辆哈飞赛马,据他说就是用的东安三菱4G13发动机。“动力足、省油、不挑油品,”他喝着茶摇头晃脑地念叨,“修理铺师傅都说,这机器能顶住东北冬天冷启动。”这种口碑,不是吹出来的。
但时间跳到2025年的盛夏,日本方面突然发函——沈阳航天三菱要停产关门了。其实早有苗头:2019年哈尔滨那边的股份就已经被转让出去。这么一来,两大合资厂都成了过去式。有人在工友群里发消息,说见证了一段时代终结,“以后再没有新出厂的国产‘真·三菱’发动机咯。”
可别小看这件事。在燃油车称王称霸的时候,全国超过30%的国产车型,都曾塞进过“三钻标”的心脏。据《汽车工业史料汇编》记载,仅东安和航天两家,就累计生产超1500万台发动机。这数据摆出来,有点像八九十年代村口广播站每天报收成一样骄傲。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比亚迪最早火起来靠的是F3,而F3最初搭载的是啥?还是东安出的4G18,那时候自主研发还在路上呢。“我哥05年入手F3,全系都是这个机器。当时觉得跟丰田花冠差不多,看着就放心。”直到2011年前后,比亚迪才彻底把自研动力推上前台,把“三钻”送出了历史舞台。
同样吃过“三钻饭”的还有长城哈弗H系列。我高中毕业去打暑假工,有个同事开H5越野拉货,他总炫耀:“你们别看我天天走烂路,这4G6还能再跑五六万公里!”据说连新疆牧民都认这个牌子,因为耐糙皮实,不怕断轴漏油。这些细节,在那些官方新闻稿里永远找不到,但却藏在每个司机师傅嘴里的朴素经验中间。
不过,也不是所有故事都是光鲜亮丽。有一年春节回乡下,碰到一个亲戚吐槽旧款旗云(风云)用的是进口零部件混装版,有次水泵坏了找配件愣是等了半个月。“后来听说国内开始自产配套,就方便多啦!”这些小插曲,是技术引进过程中必经之路,也是从依赖走向独立成长的小痛苦罢了。
专家们常讲,一个行业要想腾飞,总得有几位“带路党”。英国牛津大学亚洲制造业研究组曾做过统计,90年代末至千禧年前后,中国本土品牌绝大多数采用逆向工程法,把国外成熟产品拆解分析,再逐步消化吸收。所以奇瑞A3哪怕到了2010年,还大批量采购4G16,就是稳妥起见。不丢人,人家宝马MINI用PSA、奔驰GLB挂日产标识,也没人笑话他们技术落后嘛!
如今形势变咧。一方面,自主研发全面崛起;另一方面新能源潮水涌来,对传统汽油心脏需求越来越少。我表弟去年提的新款SUV,用的是纯电增程方案。他私下嘀咕:“以前选动力纠结半天,现在只认电池包容量。”倒也是一种轮回吧,从内燃机铁汉,到锂电池少年,各领风骚几十载而已。
不过往回翻资料,你会发现一个趣事——据《辽宁日报》1998年的一篇报道,当初沈阳航空学院机械系毕业生分配首选就是去航天三菱,说那里“能学真本事”。现在想想,那批年轻人可能正好赶上黄金期,又亲历了一场巨变。有些人的职业生涯甚至全绑在这一条流水线上,一夜之间画句号,只剩下宿舍楼道里的空箱纸壳静静躺着,被拖去废品站卖掉换烟钱。据说21世纪初某次公司团建,还有员工写歌纪念:“四缸齐鸣梦未央”,唱完大家伙抿酒默默抽烟,一言难尽呐……
至于为什么最后落得退市收场?坊间传闻不少。一种声音认为,是因为排放法规升级太快,本土企业又开始追求高压缩比直喷、小排量涡轮等新路线,而老派自然吸气设计慢慢跟不上趟儿。另外也有人感慨,如果不是新能源浪潮提前席卷,也许还能撑几年。但毕竟市场无情,大浪淘沙,该来的总归来了。(参考: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现代汽车产业链发展报告》,2021)
江湖虽散,人情未远。有时候坐公交经过原先那个偌大的工厂区,只剩下一块褪色招牌,上面隐约还能辨出“三”字残影。我爸偶尔骑自行车经过,会唠叨一句:“当初多少小伙姑娘挤破头进去啊,现在谁还记得?”时代兜兜转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是不知什么时候悄然换岗罢了。东北方言有句话叫“留点根儿”,或许指的不只是土地,还有那些陪伴成长的一颗颗钢铁心脏吧?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史实参考。
信源:《汽车工业史料汇编》《辽宁日报》1998.7.12、《现代汽车产业链发展报告》(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受访者生活轶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