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广东私家车,从广州出发,经港珠澳大桥,直抵香港国际机场禁区旁的自动化停车场,泊车后,驾驶人拎着行李,由接驳车送入航站楼,无需入境香港,直接登机飞往纽约。这不是科幻,而是从2025年11月起,每天将真实上演的场景。
“粤车南下”政策正式公布,广东四市车主可预约停入香港机场自动化停车场,无需换牌换照。这看似只是跨境出行的微小松绑,实则暗藏玄机——它不只是便利,更是一次对香港国际航空枢纽地位的战略性加固。
过去多年,内地旅客赴港乘机,主要依赖跨境巴士与快船。香港机场在大湾区设立24个候机楼,推出“经珠港飞”等联运服务,累计服务超3.5万人次。但这些模式受限于班次、路线与通关效率,高峰期常现拥堵。而港珠澳大桥日均车流已突破10万辆次,2025年客流预计突破3000万人次,陆路通道的潜力远未释放。
自动化停车场的6000个泊位,正是撬动这一潜力的关键支点。按保守估算,其年服务人次可达300万至450万——这一数字,是现有“桥转空”跨境巴士年运力的60倍以上,相当于香港机场全年客流的近十分之一。它不只分流了地面交通压力,更重构了“航空+自驾”的出行逻辑:旅客不再被动等待接驳,而是掌握主动权,实现“门到舱”的无缝衔接。
有人质疑,自驾是否小众?但数据揭示趋势:港澳居民“北上”2025年预计超1800万人次,反向的“南下乘机”需求必然同步增长。政策初期设限,恰是为测试系统承载力。未来随着停车场全面启用、“航天走廊”自动驾驶接驳落地,这套陆空联运网络将愈发高效。
这不仅是交通便利,更是一场枢纽争夺战。面对广州、深圳机场的崛起,香港唯有强化“国际中转”优势。而“粤车南下”+自动化停车场的组合,正是将大湾区腹地的客流,精准导入其国际航线网络的关键一招。
当一辆辆粤牌车驶入香港机场停车场,停下的不是交通工具,而是对效率与选择的重新定义。香港的航空野心,正从一座桥,一个车位,悄然铺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