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极星这个品牌的结局,真是让人唏嘘不已。这家公司曾经站在风口浪尖,背靠吉利和沃尔沃,野心勃勃,想挑战特斯拉,上市时市值冲到280亿美元,豪气冲天。
刚开始,极星1那款混动跑车,价格高得离谱,145万,全球限量500辆,玩着“饥饿营销”的把戏,想用高价高端树立品牌形象。可惜,市场不买账。谁会花那么多钱买一辆“限量版”的车?销量当然惨不忍睹,甚至都没卖完那500辆的年度限额。
等到2021年,极星1一声不响地宣布停产,几乎没有人感到意外。转而推出的极星2,定价29万到46万,瞄准特斯拉Model3,结果刚上市就出大事。安全隐患爆出,2200辆车被召回,之后又被召回五次,车主都笑说“返厂比OTA升级还勤”。
品控一塌糊涂,销量也惨得令人心碎,三年销量还不到Model3的一半。看得出来,极星的“野心”还没变,但“实力”差得远。
再接着,极星还在设计极星6,想重回百万豪车的道路。一边冲高,一边走量,自己都搞不清楚究竟该卖给谁,消费者更是一头雾水。这种摇摆不定,反映出极星内部的战略极度混乱。
它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尤其惨淡,2025年上半年销量“断崖式”下跌,从1月的56辆到6月的6辆,半年一共才69辆。对比曾经爆雷的恒大恒驰,极星的销量还低了20倍。
更糟糕的是,极星在中国的业务线也在快速收缩。去年还和魅族合资成立极星科技,试图本土化运营,结果不到两年,这个部门就被叫停,分销权收了回来。线下渠道也变得稀稀拉拉,从36家门店剩下寥寥几家,基本变成了“小展厅”。
而且,管理层更是乱成一锅粥,8年换了7任CEO,决策反复无常,员工都不知道该怎么干活。
财务方面更是一团糟。到2024年底,极星资产才40亿美元左右,但负债高达74亿美元,负债率直逼200%。亏损更是令人咋舌,2019年至2024年累计亏掉超过53亿美元,2024年一年亏掉20亿,美金每天亏上百万。
沃尔沃作为最初的股东,也逐渐失去信心,2024年把持股比例从48%降到18%,宣布不再提供资金支持。
这时,吉利终于出手了。2025年6月,李书福通过自己控制的PSD公司,注入了2亿美元,成为极星的最大股东,持股66%。他说这笔钱主要用来缓解现金流压力、支持新车型研发,但谁都知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
实际情况是,极星的现金不过才7亿多美元,加上这次输血,总共不到10亿,但亏损还在继续。上半年,净亏掉11.93亿美元,亏损速度惊人,毛利率负49.4%。按照这个亏法,钱很快就要用完。
市场方面,极星的欧洲表现还算比较稳,欧洲占比75%,英国、德国、瑞士都是主要市场,但美国市场就彻底崩盘了,2025年第二季度销量比去年同期跌了56%。原因很简单,欧美消费者对高价新能源车需求不大,更喜欢便宜点的混动或者燃油车。
极星的价格和定位一直很模糊,30万到145万之间反复跳跃,品牌形象也跟着摇摆不定。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反复试探,最后把自己“耗死”。
本土化也成了极星的失败点。中国市场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到令人发指。极星既没有推出适合中国消费者的车型,也没有建立起高效的本土团队,反倒是“搬兵”到国外去,结果被市场狠狠甩在了后面。最令人担心的是,品控问题还在。
极星2的多次召回阴影还没散去,新车型也没显示出品控提升的迹象。在消费者眼中,安全可靠才是最重要的底线,而极星似乎没能守住这点。
总结下来,极星就像一架“失控的飞机”,2亿美元的救命钱,只能算“止血药”。如果不能迅速明确品牌定位,完善本土化和智能化,控制亏损,别说吉利继续输血,就算让它“死马当活马医”,也难以熬过2025年。
这场新能源的“血战”,没有富二代的光环能照亮未来,市场只相信“真刀真枪”的硬实力。极星的前路,已经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它去自我救赎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