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保时捷为啥能搞出 W18 吧,你要是了解这个牌子的历史就知道,他们对高性能内燃机是真有执念。
从早年 911 的水平对置六缸,到后来 918 Spyder 的混动系统,再到现在的 W18,每一次都在跟燃油机的极限较劲。
这次的 W18 也不是瞎搞,跟传统的 W 型发动机不一样:不是把两个 V 型发动机拼起来,而是搞了三个独立的气缸组,每个组 6 个缸,从侧面看就是个正八经的 “W” 字。
这种设计能让发动机体积变紧凑,长度跟直列六缸差不多,宽度也就 V12 的水平,超跑底盘能装得下。
绵觉得,这种技术积累不是一天两天能有的,保时捷这么多年在燃油机上砸的钱和时间,其他厂商还真未必有这底子。
就拿发动机的进气设计来说,保时捷给每个气缸组都配了独立的进气歧管,空气能垂直进气缸,不像老款 W 发动机那样管子弯来弯去,这样气流摩擦少,发动机 “呼吸” 更顺畅,功率和油耗都能优化。
这种细节上的打磨,没有长期的技术沉淀根本做不到,其他厂商就算想抄,短期内也摸不透里面的门道。
可其他厂商为啥不跟进呢?
首先得说行业趋势的问题,现在不管是豪华品牌还是超跑品牌,都在往电动化转。
你看奔驰,这几年把精力都放在 EQ 系列上,连 AMG 部门都开始做电动车型了;
宝马的 iX、i7 卖得也不错,研发资源都往电动倾斜。
要是这时候突然抽调团队去搞 W18,先不说技术难度,光是资源分配就乱套了。
再比如丰田,人家一直深耕混动技术,普锐斯卖了这么多年,现在也在推纯电,但从来没想着搞多缸大排量的新发动机。
绵觉得,这些厂商不是没技术,是战略方向不一样:电动化是现在的 “主线任务”,W18 这种燃油机顶多算 “支线剧情”,没人愿意为了支线放弃主线。
毕竟现在各国都在出燃油车禁售时间表,就算搞出 W18,过个十几年也得面临淘汰,这研发投入不就打水漂了吗?
再说说最现实的问题:钱,搞一款新的多缸发动机,研发成本可不是小数目。
从设计图纸到原型机测试,再到量产的生产线改造,没个几十亿下不来。
而且 W18 这发动机结构太复杂了,18 个气缸、三个涡轮增压器,每个零件的精度要求都高得吓人,生产的时候良品率肯定低,成本又得往上加。
关键是,就算造出来了,能卖多少台?
超跑本来就是小众市场,一年能卖几百台就不错了。
举个栗子,布加迪之前的 W16 发动机,够牛吧?
最后还是停产了,换成了第三方的 V16,为啥?
就是因为卖不动,每台的成本太高,赚的钱不够填研发的坑。
其他厂商肯定算过这笔账:花几十亿研发,最后卖不了几台,还可能亏本,这买卖谁愿意做?
除了成本,市场需求也变了。
以前买超跑的人,可能还会比 “我的车是 12 缸,你的才 8 缸”,觉得多缸就是牛逼。
但现在不一样了,连超跑用户都开始关注环保和品牌形象。
你看好莱坞的明星,现在出门都开电动超跑,比如 Rimac Nevera,要是哪个品牌推出 18 缸的大排量发动机,说不定会被贴上 “不环保”“落后” 的标签,反而影响销量。
绵还注意到,现在很多超跑品牌都在强调 “电动化性能”,比如保时捷自己的 Taycan Turbo S,加速比很多燃油超跑还快,用户体验也不差。
这种情况下,其他厂商要是推出 W18,用户未必买账,还可能砸了自己的环保招牌,何必呢?
而且现在年轻一代的超跑买家,对 “多缸” 的执念没那么深,他们更在意智能驾驶、车机系统这些电动化配置,W18 这种纯机械的东西,可能吸引不了他们。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维修保养。
W18 发动机结构这么复杂,后续的维修保养肯定麻烦。
随便一个零件坏了,可能都得拆半天,维修费用也得是天文数字。
普通超跑车主就算买得起车,也未必愿意承担这么高的保养成本。
绵之前听朋友说,某品牌 12 缸超跑的一次大保养就要十几万,W18 不得更贵?
其他厂商要是跟进,还得配套建立专门的维修体系,培训技师,这又是一笔额外的投入。
总不能让车主的车坏了之后,得等厂家从德国派技师过来修吧?
这效率也太低了。
另外,还有技术风险的问题。
W18 是个全新的设计,虽然保时捷申请了专利,但实际量产之后会不会出问题,谁也说不准。
比如三个涡轮增压器的协同工作,会不会出现涡轮迟滞不一致的情况?
18 个气缸的燃烧效率能不能保证均匀?
这些问题都得在量产之后才能暴露出来。
要是其他厂商跟进,万一踩了坑,不仅影响品牌口碑,还得花更多钱去解决问题,这风险太高了。
反观保时捷,他们有足够的底气去承担这种风险。
一方面,他们的品牌溢价高,就算 W18 出点小问题,用户的容忍度也会高一些;
另一方面,保时捷在超跑市场的话语权强,就算 W18 销量一般,也不会影响他们的主营业务。
但其他厂商不一样,比如兰博基尼,要是搞个 W18 出来出了问题,很可能会影响他们整个品牌的销量,毕竟他们的用户群体没那么大的容错空间。
绵还想提一点,就是品牌调性的差异。
保时捷一直以来都以 “运动”“机械质感” 为核心调性,搞 W18 这种燃油机,符合他们的品牌定位。
但其他厂商的调性不一样,比如宾利更注重 “豪华舒适”,他们之前用 W12 发动机就够了,没必要搞更复杂的 W18;
法拉利更注重 “驾驶乐趣”,现在他们的混动系统已经能提供很好的驾驶体验,没必要再去折腾多缸发动机。
每个品牌都有自己的核心用户群体,他们的需求不一样,自然不会盲目跟进保时捷的设计。
比如玛莎拉蒂的用户,更在意的是品牌的历史底蕴和声浪,而不是气缸数量,所以他们也不会去搞 W18。
这么看来,其他厂商不跟进保时捷的 W18,不是没能力,而是从考虑了战略、成本、市场、后续服务和品牌调性之后的理性选择。
保时捷之所以敢这么干,一方面是有技术传承和品牌调性的需求:他们想维持 “燃油机技术天花板” 的形象,另一方面,保时捷可能也没指望 W18 能大规模量产,更多是作为技术储备,告诉行业 “燃油机还有潜力可挖”。
绵觉得,这事挺有意思的,一边是行业往电动化狂奔,一边是保时捷在燃油机领域孤勇前行,各有各的道理。
毕竟,汽车行业不是只有一条路,有人选未来,有人守传统,只要能满足市场需求,都是合理的选择。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