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官方公告,真是觉得行业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密集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几大部门,发了个通知:2026到2027年的新能源车能耗,标准变得更严格了。说白了,就是要让车企不能只顾盯着销量或者宣传的花里胡哨,要踏踏实实做好技术。
我身边有个朋友开了个新能源品牌的小公司,他诉苦说:这次政策一出来,咱们要把能耗指标搞上去,怕被抬不起头。大家都清楚,目前的行业里不少车厂为了追热点,动不动就吹嘘续航、动力快,其实很多都只是宣传一部分。新规一出,真是把这些盲目宣传的车企按在地上磨。
比如说,政策里对纯电车的百公里电耗量有限制,不超过对应车型的电耗限值。这听起来很像学校规定 考试不得抄袭,不过实际上,这就逼得车企得在技术上认真磨刀。以前,很多朋友坐新车,觉得充电快是关键,但弄到突然发现续航一长,总价也涨,不少人像我,有时候就会想:这车到底省电还是耗电?能不能真拿得出来数。对比同级别的车,性能差别其实还是蛮大的。有的车续航纯靠腆,但实际用起来没那么理想。
再说说对供应链的影响。你们知道吧,电池材料缺得很,现在还在争抢有限的供应源。就像你想煮出好汤,要的东西都有,而且得新鲜。供应链一紧张,成本一上升,车厂就得在成本与性能之间抉择。有人问我:你觉得这会不会导致价格比以前更难操控?我猜可能会,但也有可能会促使企业用心打磨技术,不那么只靠广告噱头。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很多地方都写得挺详细的。丰田承诺的,10年或20万公里电池容量保持90%以上,听着像个安心包,实际上对用户还是个信号:要真省心,得有这个实力做出来。很多车企都在试图让用户觉得买得安心,但自己又不太敢完全承诺,说白了,就怕出问题赔钱。你说,谁会不担心?我倒觉得,这一波新规,至少让市场少了点忽悠。
谈到车载配置,像凯美瑞那样,12.3英寸的大屏,升级到HiCar 5.0,支持ICCOA Carlink——这些都让人觉得科技感爆棚。但在实际体验中,你用到的可能也就那几项:导航、音乐、一些交互。语音控制嘛,支持的内容还很基础,连一句帮我找附近的停车场都搞不定。诚然,硬件升级帮了大忙,但软件的智能还得跟上。
而且,我还在朋友那里打听,他说:车门钥匙也不再用机械钥匙了,走远点手机一摇,就开门。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爸用一把机械钥匙,感觉特别扎实。科技进步了,惯也得改。造车人没考虑到的一点是:部分普通用户,可能还在惯摸钥匙的感觉呢。你们会不会觉得,这隐约还有点惯的抗拒在里面?我觉得,以后智能化不止是加分,还得考虑人本需求吧。
讲到操控,凯美瑞的底盘算是挺不错的。前悬挂是麦弗逊,后边的双叉臂,操控感不错。尤其是在弯道里,最小转弯半径大概5.7米,灵活得很。可是你知道吗,这样的底盘调校,成本其实不算太高,至少比一些豪华品牌便宜很多。旧车主常说:修一次底盘,就是花个几百块,德系车还要贵30%左右。这点,让我对国产车的性价比还挺期待的。
要试驾体验?🤣 有时感觉车的动力表现,超车只有那么点劲儿。2.0自吸竟然也不能给我太多激情期待。你说,这还算是运动范畴吗?我们其实更在乎的是续航能不能跟得上——因为我算了下,百公里用电成本大概1块多元,如果从油车转过来,运动感是一回事,日常用车的经济性又是一回事。
这段时间,我还特意留意了一些行业动态。有些车厂开始推新颜色,比如象牙白,感觉更时尚,也更动感。但我个人觉得,内饰的设计要真吸引人,还得结合实际体验。买个车,最怕的还是买回家,调试很麻烦,很多配置又用不上。相册里我曾拍到的那辆凯美瑞,内饰线条流畅,车内氛围灯能调出64色,不知道有没有人用过这个?我倒觉得,能用得上的配置其实不多,调色真是个细节。
政策的推动确实让企业不能再盲目追求销量而忽略品质。车企们应该借此机会,真正专注于技术研发。是不是?我还在想一件事:这样的调整,是不是会压缩一些下游的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毕竟,标准一严,很多供应商就得立马升级设备,而这中间,可能还会出现优质和劣质的两极分化。
对未来我还没有答案,只怕真正落实到日常用车里,不一定每个车主都能感受到这变化带来的实在保护。有时候,我在想:我们要的,是不是一台能省心、省钱、还靠谱的车?可惜,市场永远在平衡各种需求。
想象一下,如果某天停在路边的车,突然闪烁着行人识别成功,自动刹停这样的信息,是不是就很踏实?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但我觉得,这一趟科技的精细化还得继续走下去。未来会遇到什么新问题?谁知道呢,只是觉得,路还很长。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