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销百万到市占1%,韩系车在华大溃退

年销百万神话破灭,2024年韩系车在华市场份额仅剩1%[乘联会数据]。曾经满街飞驰的伊兰特、悦动、索纳塔,如今在街头已难觅踪影。现代起亚集团在全球市场高歌猛进,2023年全球销量超730万辆,稳居世界第三,净利润突破10万亿韩元,创下历史新高[现代汽车财报]。但这一辉煌却与中国市场毫无关联——恰恰相反,中国正成为其全球版图中最刺眼的败笔。同一个品牌,一边是利润狂飙,一边是份额崩塌,这不是战略收缩,而是一场被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全面溃退。

从年销百万到市占1%,韩系车在华大溃退-有驾

回望2016年,北京现代年销量突破114万辆,创下历史峰值,全国经销商网络超过1000家,伊兰特成为紧凑级轿车市场的常青树,ix35更是SUV热潮中的爆款选手。彼时的韩系车凭借“错位竞争”策略,在10-15万元区间精准打击日系的保守与德系的高价,以更高的配置、更新的设计、更亲民的价格迅速占领家庭用户心智。可仅仅八年之后,这个数字断崖式下滑至不足20万辆,市占率从巅峰时期的近9%一路滑落至1%边缘[乘联会数据]。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一过程并非突发危机所致,而是长达十年的缓慢失血,是产品、品牌、战略三重脱节的必然结果。

产品力的滞后是韩系车溃败的第一道裂痕。十年前,韩系车靠“高配低价”赢得市场,同样的价位,你能拿到更大的轮毂、更炫的中控屏、更多安全气囊。但在今天,这套逻辑早已失效。自主品牌在智能化浪潮中全面反超,吉利星瑞L、长安UNI-V、比亚迪秦L等车型不仅设计语言更具未来感,车机系统流畅度、语音识别响应速度、辅助驾驶功能覆盖率均已达到甚至超越合资水准。反观当前在售的伊兰特、K3、途胜L等主力车型,车机系统反应迟缓、UI界面陈旧、OTA升级频率极低,高阶智驾功能几乎空白。以2024款伊兰特为例,其搭载的10.25英寸中控屏在实际使用中频繁出现卡顿,语音助手识别准确率仅为72%,远低于同价位比亚迪秦PLUS的91%[汽车之家实测数据]。在电动化赛道上,现代IONIQ 5和起亚EV6本是全球市场公认的优秀电动车型,百公里加速4.4秒、800V高压快充平台、V2L外放电功能一应俱全,堪称技术标杆[海外媒体测试]。但这些车型进入中国的时间整整晚了两年,等到2023年才以进口形式小批量引入,定价又缺乏竞争力,最终沦为“叫好不叫座”的小众玩物。当比亚迪海豹、小鹏G6、蔚来ET5已实现城市NOA大规模推送时,韩系纯电车型在中国的智能化体验仍停留在基础L2阶段。

从年销百万到市占1%,韩系车在华大溃退-有驾

品牌定位的迷失则加速了其市场边缘化。韩系车曾成功卡位“准合资”区间,以合资品牌身份提供接近自主品牌的性价比,形成独特优势。但随着自主品牌集体向上突破,比亚迪杀入20万+市场,吉利领克、长安深蓝、广汽埃安纷纷树立高端形象,而日系德系又在终端大幅降价稳守基本盘,韩系车的生存空间被彻底挤压。如今的消费者面临选择时,花15万买一辆索纳塔,既无法获得B级车应有的品牌溢价,又难以媲美国产新势力的科技配置。数据显示,2024年1-6月,索纳塔累计销量不足8000辆,仅为雅阁同期销量的十分之一[乘联会数据]。更致命的是,韩系车已无法提供任何情绪价值。过去买车是“实用主义”的胜利,如今购车更是一场“情感认同”的投射。人们买比亚迪,是为技术自信;买理想,是为家庭关怀;买蔚来,是为服务仪式感。而韩系车呢?开出去没人认,用起来没亮点,连维修保养都因保有量下降导致服务网点收缩,形成恶性循环。

从年销百万到市占1%,韩系车在华大溃退-有驾

最根本的症结,在于韩系车企对中国市场的战略轻视。全球销量的亮眼成绩单,让现代起亚产生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错觉。他们将主要研发资源投向北美和欧洲市场,针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土化改进严重滞后。对比大众斥资7亿美元与小鹏合作开发中国市场专属电动平台,宝马在中国建立超过3000人的研发团队并设立自动驾驶研发中心,奔驰推出中国特供长轴距车型并深度优化车机中文交互,韩系的动作显得迟缓而被动。直到2024年,起亚才高调宣布“在中国,为中国”战略,计划推出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能源车型,但此时比亚迪已构建起DM-i超级混动帝国,年销超300万辆,特斯拉上海工厂年产能突破75万辆,新势力三强年交付总量超150万辆[中汽协数据]。迟到的觉悟,如同盛宴散场后的残羹冷炙,再香也难唤回食客。

消费者不是没有给过机会。2020年北京现代推出第十代索纳塔,采用轿跑化设计、配备双12.3英寸联屏、搭载CVVD发动机技术,一度被视为“翻身之作”。但上市后频繁曝出车机黑屏、变速箱顿挫、隔音差等问题,口碑迅速崩塌。2023年推出的第五代途胜L混动版,虽搭载1.5T+6AT+电机的高效动力总成,WLTC综合油耗低至5.6L/100km[工信部数据],但智能化配置缺失、内饰材质廉价,仍难打动年轻用户。更令人心寒的是营销层面的敷衍——社交媒体声量不足竞品十分之一,线下活动缺乏互动创意,甚至新车发布会都显得平淡无奇。当别家车企在直播间卖力吆喝、在露营活动中建立用户社群时,韩系品牌仍停留在“等客上门”的传统模式。

从年销百万到市占1%,韩系车在华大溃退-有驾

这场溃退不是偶然,而是一面映照中国汽车产业变革的镜子。它证明: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没有永远的赢家,只有持续的进化。技术迭代的速度远超想象,用户需求的变迁毫秒之间。曾靠性价比取胜的韩系车,终被更懂中国、更拼技术、更重体验的自主品牌反超。从年销百万到不足1%,这不仅是数字的滑落,更是敬畏心的缺失所付出的代价。未来,若韩系品牌仍不能真正放下身段,深入理解中国用户的出行场景、数字习惯与情感诉求,那么1%或许还不是终点。而对中国消费者而言,这场大溃退的背后,是一个属于自主品牌的黄金时代已然到来。

从年销百万到市占1%,韩系车在华大溃退-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