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车经过南通的宝宁宝马4S店,好像门口堆满了人。有个客户一边哭着一边问:我的保养还没用完,怎能突然没了售后?我还记得昨天下班时看到的那条朋友圈,说宝马授权可能要断档,心里就有点堵。
查了一下,估算估算,南通这家店去年大约卖出去的车有300到400台(体感,样本少),而且很多人都是在这里买的权益套餐。但你知道吗?去年买这个保养包,我大概花了六七千(估算/体感),车跑得快,几百块钱一公里的成本还算合理(大致测算,心里模糊的感觉)。
我自己也算过,从去年到今年,自己每年平均跑公里大概1.2万左右,正常保养一次两千左右(体感,实际可能更多或少点)。打个比喻,这就像每次买菜,买久了也会担心存货变质,卖家突然说:不认账啦,你只能按市场价卖掉存货。这种感觉特别难受。
我记得一次和销售聊过,他说:你们买的时候,那个权益服务都写得明明白白。现在店都快倒闭了,怎么还搞这种算计?我那天还问了个难题:如果我还没用完的权益怎么办?他说:你要么等他们出公告,要么自己找解决方案。我还是觉得,未用权益直接作废,这太不厚道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对比两款车,比如说,宝马的X1和奥迪Q3,两个价格在20到25万间(估算),其实用起来差别不大。不过一旦出了事,X1的服务反应稍微快点,官方的售后体系更为完善。这也让我觉得,虽然没用过宝马官方品质的所有内容,但品牌的供应链管理其实还是靠绝大部分人觉得靠谱来维护口碑。
突然想到个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沟通渠道,像这次突发事件,车主们要怎么面对?我试着打了宝宁宝马门店电话,却一直打不通。会不会其实企业早就知道这个节骨眼会出事,只是不愿提前沟通?(这段突然卡壳,我还想着:是不是服务太差,自己都懒得接电话?)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曾留意到一份官方公告:宝马在中国市场不断收紧授权、调整售后网络,似乎都在为未来的直营试点做准备。这让我想,究竟是供应链压力引发的调整,还是品牌战略的再二次洗牌?说到底都关系到用户权益。
我还记得朋友告诉我:修车真是一门学问。有时候,换个零件,甚至不用官方原厂,也能搞得跟样子一样。虽说如此,但原厂的配件质量的确有保障。只是,现阶段看,凭借这次突发事件,很多用户会开始怀疑:我的权益还能得保障么?这让我产生怀疑:技术到瓶颈了,还是管理出现了问题,或者其实就只是一个临时应付策略罢了。
这故事的关键,是权益未用完就突然变得无效这事儿。有人说,赠送的保养本身就是个账面资产,一旦作废,就是打了消费者的脸。我的疑问是不?企业是不是早就有这个潜规则?还是说,品牌的维护有限,走得太快,反而给了自己跑偏的空间?
我还想起,去年有人问我:你觉得,宝马的售后服务是不是有套路?我心想,套路也得看门道,但这次南通事件,带给我的感觉确实怪怪的。像极了,开了一瓶好酒,突然告诉你喝完就不能用了,反正也喝不到底。
有个混搭的小情绪:真累,搞这事,比修车还费劲。是不是搞售后,比跑市场还更难?毕竟,车子是心头肉,问题一大堆,处理不当,老客户就不愿再信。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品牌其实不像想象中那么稳,真人云云也体现了,企业的底线还得靠操盘手的平衡能力。你问我:他们有没有预料到这事?我觉得,估计有点猜测——但我又不敢打包票。
等会儿,我还得琢磨一下:如果我在这店买了个保养权益券,现在我还没用,怎么办?最多,去找个朋友圈里的熟人修修,自己出去找零配件,或者……唉,还是得看企业怎么回应。
这事让我联想到一件事:我们买车,的确是买了一份未来的保障。但一旦权益变成纸上谈兵,其实就有点像:买一个网红手机壳,涨价还不退货的感觉。车厂何以做到让消费者心里还安心?这,是个大问题。
临场小计算:如果我一辆车燃油百公里耗油估算在8升,7元(估算/体感),油钱每百公里约56元。再算维修,咱们假设平均每年跑1万公里,维修保养花费1.2万(含保险、税费,估算偏高了点,但算合理),每公里成本大约在1.3元。一旦权益不保,可能得自己拿出这笔钱,来应付临时补救。
车市的故事,总让人觉得像一面镜子。车主和企业的关系,不只是买车那一刻的成交,后续的公平、信任,才是真正的考验。一想到这一点,我心里暗暗嘀咕:企业怎么能让客户既得利益轻易缩水?这是不是一个不留神就会搞砸信用的套路?
你我心里都知道,车是一种工具,而不是挂在墙上的艺术品。权益少点算了?可,谁愿意买有保障的车,又得反复担心这权益还能用多久?倒不是怕得不到保障,而是怕这保障只是空话。
未来我们是否要多留意那些暗藏规则的条款?又或者,还是得看企业有多想守信用。像我这一代,看惯了大风大浪,慢慢变得对承诺越发敏感。
在这次事件后,你觉得,下一步,企业该怎么回应?我猜,不管他们怎么说,最少得留个候补方案给被突袭的用户吧。不然,像我这种平常挺喜欢这牌子的人,也会开始怀疑:以后还能信谁?尤其是面对权益即将失效这种事,一句话说得虎头虎尾的,哪有点真心。
说到这,我突然想:如果他们能趁这次危机,主动通知客户,用点诚意的补偿或升级行动,说不定还能弥补点信任的裂痕。要不然,消费者的心就像这风雨中的车棚,摇摇欲坠。
好了,话就说到这里。你有没有在类似事情里吃过亏?又或者,买车时特别留意那些隐性条款的?这个行业里,像这样的小细节才是真刀真枪的试金石。汽车是一件生活的仪式品,但企业的诚信,才是我最在意的内核。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