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新国标一落地,老款“小电驴”价格就翻了车,这事儿要是不亲眼看,还真觉得是炒作噱头。可你现在去电动车店里转一圈,问问老板们,哪个不说现在“老国标车,卖一辆少一辆,都是稀罕物”?
到底为什么新国标一实施,市场上一夜之间“嫌新爱旧”?为啥本该淘汰的旧车反而涨价?新国标不是说为咱们安全着想吗,那怎么反倒整得购车的都开始抢老款?
咱们先得想想,新国标到底改了啥。最大亮点是什么?——死死掐住车速,限速25km/h超速自动断电。再牛的电池、再猛的电机都得歇菜。此外还北斗位置必装,各种防篡改措施层层设卡,塑料件别想用多了。这些新规挺进步吧,摆明了是奔着安全和行业正经运营去的。
你说怎么就变成了老车涨价的新戏码了?事儿其实不复杂,咱就从人的本能说开——干啥都挑舒服、方便的。有用过早年电动车的,尤其骑着上班、送外卖这些,谁不想骑得快一点、装得多一点,电池拆了换、加,车子本身还结实。新国标这些严管 一刀切,速度慢下来,又不能换大电池,也不能改装,骑起来窝着火。尤其外卖小哥们一个个时间赛命,一个小时多跑一个单都直接多几十块。新国标一出——大家瞬间都能掐指一算:以后想再爽骑肯定没戏!
所以趁最后一波旧车库存,大家都蜂拥而上,不仅自己买,搞不好还带着朋友一块淘。供不应求,价格自然往上翻,这跟二手房限购、名牌球鞋限量一模一样的道理。
但转过头来说,新国标到底是不是好事呢?咱不是上纲上线的人,不会一刀切。光说“为大家好”,这话说得谁都不服,毕竟大伙买车不是图规矩,而是图实惠。可是你说电动车前些年事故频发,电池火灾、交通混乱也不是空穴来风。立规矩、加门槛,让厂商不能再糊弄、不让“歪门邪道”路子兴风作浪,这份用心其实挺值得肯定。
反过头来,有些人说限速就等于逼你慢慢悠悠“踩板车”上班,根本不为人民着想。你仔细捋捋,城市里电动车飙到40迈跟摩托没啥两样,摔一下真是大麻烦。更不能忽视老年人、小孩在马路上,大家都飙,马路成赛车场。新国标像不像高级一点的“限速摄像头”?拍你不是讨厌你,而是提醒你别那么急,慢下来大家都安全。
可问题来了,咱国情真得一刀切吗?有些一线城市本身道路条件好,外卖小哥、快递员压力大,限速一刀切下去,饭碗都得掉一半。合理的方法是不是应该因地制宜?比如北京市区25km/h限速严控,郊区、县城能不能适度放宽?为外卖、快递行业给特种电轻摩单独上牌照,让他们既合规又高效,再强制安全培训、定期审验,这样才不至于把行业和民生一起绑死。
还有一点,新国标其实变相抬高了产品门槛和售价。限制塑料件、本地导航、电池安全——好车怎么来?厂商只能加大成本。小作坊就被淘汰了,理所应当,可要是新政策搞得品牌车动辄五六千,普通打工人舍得买吗?现在很多人抢着买旧车,就是因为怕以后买不起新车。
说了这么多,其实问一问自己,你最关注电动车什么?安全?续航?价格?速度?咱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电动车?
也不能单靠领导一句“保证安全,人人有责”就完事,制度不能脱离群众需求。外卖、快递、打工的、上下班群体,希望啥?效率和成本!普通市民盼啥?安全和合理的速度!老人孩子要啥?更简单的操作和低风险出行!你用一个标准试图摆平所有人,难不难为自己?
“新国标,老车涨价”,其实是市场给出的第一个“灵魂拷问”:政策有没有充分尊重用户需求?推广有没有循序渐进的路径?各个群体有没有听进去、分析清楚?全都没做到自然就得出现“囤货潮”、高价抢。
再往深里想,咱现在所有的电动车车主、潜在买家、卖家都变成了利益相关者,谁都焦虑。新政策科不科学,市场信心是不是跟上,“僵尸政策”最怕的就是表面热闹、实则没人真认真执行。如果一大部分人还是偷偷摸摸找人改车,硬搞变速、刷控制器,厂商搞起“假国标贴真贴”,那这个制度本身反而成了笑话。
你说能不能严格下去?其实能,前提是让所有人都看到实打实的好处:比如买新国标车,政府补贴个几百块;外卖小哥专车专牌、专门做培训装备;百姓包换电池、送保险,这样漂漂亮亮推行,谁还执着旧车?甚至可以像欧洲发达国家那样,政府鼓励出行,骑新车还能上专用道,这样市场才能自然过渡。
市场不是谁说了算,是千家万户用钱包和脚选出来的。现在的集体抢旧车行为,其实是市场“用脚投票”,大家在说:我的需求,是第一位的!
但回头看,旧车涨价这事儿只是表,新国标背后的核心依然是“安全”二字,以及“我们到底是谁的电动车”。一定别忘了,安全事故一次就足以让所有人痛彻心扉。可别到出了大事再反思“要是早点换新车就好了”,所以推动新国标不是单纯的“拿不拿跑分多的破车”问题,是千万家庭的人身安全、行业生死线,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经之路。
最后,还得追问一句,现在大家抢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有没有谁能真心问问:什么才是对电动车最好的标准?我是安全至上但效率也不能丢,还是坚持效率必须第一?要我说,技术智能时代,政府和市场本该联手,安全和效率本可兼得。
这场新旧更替的“涨价闹剧”,也许正是逼问我们:下次不是被动买单,而是主动参与标准制定,让每一辆“小电驴”真成走在大街小巷里,人人放心的伙伴。安全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规则更灵活、更体贴,才是最终走远的关键。
那咱还是得好好琢磨,这个社会,到底更需要“看起来安全”的规矩,还是人人都能实用而安全的自由?下次买电动车,不如先思考一下这个破事——别只顾着省那三五百,或许等新旧交替尘埃落定,答案就在路上等着咱们每个人。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