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一个送外卖的兄弟跟我抱怨,说他花了好几千买的新车,商家吹得天花乱坠说能跑200公里,结果骑了没多久就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满电出门跑了一百来公里就开始报警,这让他在送单高峰期吃了不少亏。听完他的遭遇,我就想跟大家聊聊这个事儿,因为这种情况真不是个例。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说起。电动车要跑多远,核心就看电池能存多少电。按照行业里的通用算法,电动车每跑一公里大概要消耗20瓦时的电,那跑200公里就得4000瓦时,换算过来就是4度电。不过这里有个门道,电池不能用到一滴不剩,得留出两成的余量来保护电池寿命,这样算下来实际需要的容量就得5度电左右。
拿60伏的车来说,想达到这个标准得配83安时的电池;72伏的车呢,需要70安时左右。这是最基本的理论数据,可现实情况远比账面上复杂得多。
你想想看,那些厂家测试续航的时候是什么条件?关掉所有电灯,以每小时15公里的龟速匀速行驶,全程平路没有上坡下坡,更不用频繁刹车起步。这种实验室里的完美状态,跟咱们平时骑车能一样吗?真到了路上,红绿灯停停走走,载个人爬个坡,天黑了开个灯,这些实际场景会让续航直接打个对折都不夸张。
我见过一辆72伏20安时的车,厂家标的续航是45公里,这离200公里差了十万八千里。要是真想在实际使用中达到200公里,72伏的车怎么着也得配个90多安时甚至100安时的电池,光这块电池的成本就得四五千块钱起步。所以市面上那些三四千块钱的整车就敢吹200公里续航,你说这靠谱吗?
还有个特别坑人的地方,就是温度对电池的影响。天一冷电池就不给力了,零下好几度的时候,电池的实际容量可能只剩七八成,东北那边冬天甚至能打对折。更要命的是,电池用上半年一年的,容量就会往下掉两三成,新车能跑100公里,过段时间可能就只剩70公里了。车上的轮胎磨损了,轴承不灵活了,这些小毛病积累起来也会吃掉不少续航。
说到电池的种类,这里头门道也不少。传统的铅酸电池虽然便宜,但实在太沉了,48伏83安时的铅酸电池能重五六十斤,车子本身都快承受不住这个重量。锂电池就不一样了,同样的容量重量只有铅酸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72伏55安时的锂电池也就十几斤重。可锂电池贵啊,同样容量的价格是铅酸的两倍甚至更多。
对于那些一天要跑好几趟的外卖小哥来说,磷酸铁锂电池是最好的选择,又轻便又安全,用个几年也不容易坏。市场上确实有专门针对这类需求的车型,比如有的品牌就配了72伏120安时的大容量锂电池,不过这种车的价格基本都得上万块。
现在不少商家玩起了文字游戏,宣传单上写的是“最大续航”而不是“实际续航”。有的品牌号称续航超过200公里,可这个数据是在什么条件下测出来的?骑过的人都知道,实际使用中根本达不到那个数。
跟大家说句实在话,买电动车千万别光听销售怎么吹,得自己看参数。电池的电压和容量才是真东西,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词都是虚的。再就是尽量选大品牌的电芯,像宁德时代、亿纬锂能这些大厂出的电池,质量相对有保障,不至于买到虚标容量的假货。
有个简单的判断方法:五千块钱以下的车就别指望真能跑200公里了,因为光一块靠谱的大容量电池成本就得三四千。那些价格便宜还敢标高续航的,基本都是在玩套路。
电动车的续航能力说到底就是电池大小和成本之间的较量,商家吹得再好听,物理定律和材料成本摆在那儿,骗不了人。弄明白了这些基本原理,你就不会被那些虚假宣传给糊弄了。
我那个送外卖的兄弟后来又加钱换了块更大容量的电池,虽然多花了两千来块钱,但现在一天跑下来心里有底多了,不用老担心半路没电。他跟我说,早知道这些门道,当初就不会图便宜吃亏了。
电池容量这玩意儿,就跟咱们手机的电池一样,标的多少毫安时就是多少,做不了假。60伏想跑200公里,老老实实配80安时以上的电池;72伏的车,也得70安时往上走。再考虑到实际使用中的各种损耗,保险起见还得再加两成的余量。
最近几年锂电池技术确实在进步,同样大小的电池能存的电越来越多,但成本也没便宜到哪儿去。有些车企推出的所谓“超长续航版”,其实就是给你塞了块更大的电池,价格自然也水涨船高。这事儿没什么高科技,就是简单粗暴地增加电池容量。
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电动车续航这事儿,既不神秘也没捷径,就是实打实的电池容量在那儿撑着。那些动不动就说能跑两三百公里的宣传,要么是测试条件特别理想,要么就是纯粹在忽悠人。
你们在买车的时候遇到过这种夸大续航的情况吗?有没有什么识别套路的好办法?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们的经历,让更多人避免踩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