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电动车接继母回家:二十年恩情,一路热泪相迎

爸那一句“滚”,像是往家里扔了颗土雷,炸得厨房都安静得能听见锅盖轻轻震动。继母没吭声,半夜没睡,天一亮,眼圈肿得像刚偷吃完辣条的我,推门出走。没带包,没回头,连把伞都懒得拿,走得比镇上卖油条的还早。她走后,家里空气都带点酸味。你看我爸还一副“天塌不下来”的样,但鞋柜那双女式棉拖鞋——他每天都要踢一脚,像踢掉点什么东西。

那天我骑着我的二手电动车往乡下冲,工资塞兜里,汗水糊背上。天气热得发狂,柏油路像老家腊肉一样冒油。路过供销社,桂花糕在玻璃柜里跟我招手,我脚一歪差点撞门口的三轮车。脑子里全是小时候继母半夜带我去看急诊的事,她自己刚开完刀,拖着我一瘸一拐,零下十度风钻进棉鞋里。她头发贴额头上,手一边发抖一边递给我那点桂花糕,嘴里还念叨“别怕”。现在想想,家里人不都是这样,能不能互相照应,全靠那点“顺手”。

骑电动车接继母回家:二十年恩情,一路热泪相迎-有驾

村口老槐树下,二奶奶择豆角一边聊八卦。看见我骑来,张口就问“你妈在后院喂鸡”,声音像老唱片机多转了两圈。村里的人嘴上说得顺,心里更明白,比起“血缘”,谁把你从泥里捞起来,谁就是亲人。可偏偏,有些年轻人就喜欢把“那个女的”挂嘴边,像喊口号。

骑电动车接继母回家:二十年恩情,一路热泪相迎-有驾

走进院子,鸡粪味混着玉米糊糊,继母蹲在鸡笼前,背影单薄得像快被风吹跑。她回头瞥我一眼,没说话,眼神里有点怯生生,也有点不情愿。我把桂花糕递过去,她没接,只问“你爸他消气了吗?”明明人都被赶出来了,还先问我爸。她这点死心塌地,搁现在的网络上,估计能被键盘侠喷出三条街。

正僵着,院门外摩托车一声轰鸣。我爸冒着机油味跳下来,裤子膝盖破洞,手里攥着个银镯子。他那副憋笑的表情,像刚被班主任批评还想装酷的初中生。“我来接你张姨。”他嘴硬,心软,递镯子时手都抖。继母瞪了他一眼,嘴上还说着厂里多忙,眼泪却掉得比下雨还快。你说家里这点事,让人怎么不气又怎么不笑?

骑电动车接继母回家:二十年恩情,一路热泪相迎-有驾

回城路上,爸载着继母,摩托车一晃一晃。我骑电动车跟着,路边狗都懒得追。风吹过来,继母问他厂里机器修没修好,爸说新吊扇可凉快了。小时候家里三个人分一碗蛋羹,还吃着心满意足。现在桂花糕一大包,嘴里却发苦。家就是这样,谁也别嫌谁,谁也别离不开谁。

骑电动车接继母回家:二十年恩情,一路热泪相迎-有驾

说起来,家里的“戏码”其实比电视台还多。爸遇到事就窝火,继母啥都往自己身上扛。我看着二十年过去,继母还是像小时候那样,做饭、洗衣、哄人、挨骂。谁要是问我为什么非得把她接回来,我也说不清。大概是小时候那包桂花糕,大概是她冬天背着我去看病不喊苦,也可能只是她走了,家里连鸡都不愿意下蛋。

这些年,类似的事不少见。王治郅回归国家队的那会儿,网上一半人夸他英雄,一半人喷他“背叛”。明星家庭更不用说,热搜上哪个不是一地鸡毛?网友有时候像放大镜,专盯着别人家的芝麻,却对自家西瓜视而不见。说白了,谁家里没点过不去的坎?谁又真比谁更高明?

再说,继母这种隐忍的性格,不是没道理。她在家里是“外人”,在村里却被二奶奶叫“你妈”。她给我买校服、熬粥、赶集、打杂,永远是那个“先别人后自己”的人。换成体育圈,这种角色就是球队里永远抢篮板、喂球、抢地板球的苦力,没人记得名字,但少了她,全队都散架。

爸嘴上说着“厂里扣奖金”,其实心里早就软了。男人有时候就这点毛病,面子比命还值钱。继母的眼泪一落,爸的气也没了。其实我懂,他不是不疼继母,只是不会表达。很多中国家庭都这样,嘴上打雷,心里下雨。

我把剩下的桂花糕塞嘴里,甜得发腻。爸说明天陪继母去买新衣服,她嘴上嫌花钱,心里早就乐开花了。家嘛,不就是谁都别装,谁都别走远。鸡飞狗跳,锅碗瓢盆,都是日子里最真实的烟火气。

你说这种事怎么分析?家这玩意,哪有标准答案?有时候是场球,踢得谁都憋屈,有时候又像一场马拉松,跑得气喘吁吁,路边还得自己加油。豪门家庭、体育明星、还有我们这些普通人,谁都躲不开鸡毛蒜皮。谁都想活成别人羡慕的样子,其实家里一地鸡毛才最让人安心。

要不你说说,你家闹过这种“天塌地陷”的时刻没?评论区敞着门,咱们接着聊。别光围观,顺便点个关注,下回我唠唠球场上的那些家长里短,看看谁家才是真正的“冠军之家”。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