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价跌至70多万,可惜大降价也无济事,9月宝马8系仅售12台,反映市场对其高性价比的认知偏差
不不得不承认,宝马这几年靠着价格战倒腾了一圈。你别说,5系、7系的销量还算能看,虽然跟奔驰比,差距还是挺明显,但起码算是缓过劲来了。前几年,7系在据说一线城市某4S店,最低能卖到80万出头,要不就是送点小配件什么的,逻辑就是价格对等,才有人愿意买。我身边几个买车的朋友,就觉得价格太高,买不起。但他们不知道的事,是宝马在供应链上其实跑偏了——毛利来得不算多,基本都靠压缩利润在硬撑,想拼量。
8系这个车就很尴尬。以前还觉得,豪华GT跑车,价格高点是情理之中,但今年9月的销售行情告诉我,这车绝对不是靠价格战能救的。你一看价格——起售价97.8万的base版本,现在都能落地七八十万左右。差不多,那些新车交接的时候,很多店都说便宜点,能成交就成。只卖得少,真正成交的也就个位数,12台,还是新车不多的那种。
我还特意翻了下笔记:原本落地价百八十万的车,六七十万就能带回家。这种价格缩水也反映出市场对其认知偏差。消费者心里还在想着这车价值所在(比如那带点炫耀感的外形和品牌),但实际上,库存大,竞争激烈,卖得也不痛快。
要说外观和性能,虽然没有特斯拉的智能,也没有奔驰那些花里胡哨的配置,但设计还算有点看头。车头低趴,双肾格栅宽大扁平,两侧LED大灯,配合三种车身型——四门、双门、敞篷,销售最多的还是那四门,既实用,又给面子。尺寸上,比7系、小6GT,小一点,但长度也超过5米,轴距三米出头,虽不算小,但在豪华车里还是有点紧凑感。
你知道我特别注意一点吗?全系都标配20英寸轮圈,还带蓝色刹车卡钳。这颜值,不差,但真要实操起来,我得问问自己,花这价钱,能不能在性能上再"升级"一下。毕竟,动力方面,3.0T直6发动机堆出来的输出-333马力,540牛米扭矩,百公里5秒多速,也就是说,这车平时开起来,推背感还算够用(但比起拼性能的车,可能差点火候)。
说到内饰,我还真翻了翻相册,皮质材料大气,12.3英寸的全液晶仪表盘,中央也是一块12.3英寸屏,调起来既顺手又省事。那鸡腿档把一摆,感觉挺潮,真皮方向盘也很年轻。唯一让我嫌麻烦的,就是后排空间,溜背造型压缩了头部空间,我就想:要不是凑单买个在后排玩平板,乘坐体验就差点意思了。音响当然不用多说,哈曼卡顿10-11扬声器,声音挺到位,偶尔也想,把车子搞成流动的KTV。
但为什么这车卖不动?我看大部分原因,是市场认知差。对比帕梅、宝马的死敌,帕梅那个品牌名气大,逼格高,设计偏现代感,买的人就多。反观8系——外形还行,但品牌标签没那么大,属于一种中庸偏老派的代表。销售和修理工也告诉我:这车既不是性能车,也不是实用派,基本只能靠情怀撑场面。特别是,人们更在意性价比和品质稳定性,而这台车价格再便宜,配置又不算特别拔尖,除了那些短期不得已或者情怀驱动的人。
甚至,有个朋友调侃:你说,这车看起来挺豪华,但考虑一到两年后(维修保值),是不是还值那么个价?我确实没细想过,保值率大概也就55%左右吧(这只是大概的心算,毕竟没有具体样本)。我还真觉得,欧洲车那个割中国韭菜的办法,又玩了那么多年了,反正人家不用创新,就靠车标,好像也还能维持利润。
供应链的事情也很微妙。就像生活中,买菜不用每次都去那家菜市场,但某些商品的供应稳不稳定,有时候决定了你买车的实际体验。我记得一个修理工跟我说:这款车几年下来,基本上两年就得一次大保养,车价低了,保养成本反而高。估算一下,百公里维护油耗、零件更换和保值,算下来,也就很实操。
风向也在变。最近,我在朋友圈看到一些新司机说:哎,你看这些老牌豪车,设计都没啥新意。反正我就是喜欢这个品牌吸引力。那我就想到,的确,车本身是商品,也是情感载体。但是不是市场早就不单是喜欢颜值这些事情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打开问题:你觉得,这个市场变化会带来哪些新机遇?)
我正琢磨,这车到底要怎么翻盘才行。是不是得考虑降到50万以内?否则,已经在市场边缘徘徊,想靠特定人群回血,可能不太容易。看了下订单和库存,新的焦点还在于谁能用最低价格,把真正喜欢这车的人拉回来。
我发现,人们对性价比的定义,已经逐渐从最便宜转向最值得的层面。你觉得,这个变化会持续多久?或者说,豪华车品牌的价格战,还能玩多久?
(这段稍微跑偏了点,但你问我,这车关注点不在降价上了,是不是?)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