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线那个数字我刚收到,40JPH,听着挺震撼。每小时四十台车?换算下来一天按两班倒,也就是估算下大概差不多七百台左右一天产能吧。其实我一开始觉得,这速度对一家二线品牌来说太猛了。但细想细想,智能电动车竞争激烈,把产线开到这个节奏是必须的,不然光靠卖点喊话没用。
前两天我和一个做修理的老哥聊天,他说:现在P7这车,配置挺厚道,座椅还能选零重力,我朋友搞了套,说特别舒服,跑长途根本没压力。我问他,和蔚来的那个ES6比呢?他说:一个舒服,一个稳当。路上开P7感觉更年轻,但真的要比耐用,蔚来那老哥信得过点。这话挺靠谱,毕竟同价位车型,实操差别不只靠配置能说服所有人。
供应链的事情,我倒是觉得有点好理解。你想啊,整个零部件像做饭,供应商就是你厨房的材料店,能准时发货、质量稳定,那你的菜才不会煮砸。小鹏现在肯定是在供应链上更死磕,尤其是电池和芯片。我猜(估算,样本少),他们在芯片用量上搞了优化,挤出更多订单容量,这事没打听到底细,但感觉明显——市场份额扩张,缺芯的日子越来越逼人。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原来全新P7的产线升级还是挺突然的,之前媒体报道说他们月产能才4000台左右,这速度几乎翻倍。不禁让我想,这背后是不是有点临时加班加点的味道?毕竟40JPH意味着生产线节奏必须刹不住车,这对品质控制来说压力山大。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要不品质和速度之间的平衡到底怎么拿捏?这可是我一直关心的。
销量目标定在月交付8000台,貌似不错。可我得问问你,真能持续吗?毕竟电动车市场,消费心理波动倒挺大。价格30万以内,想准确打进市场前三,真得先搞定用户信任,单靠高科技卖点行得通吗?而且,别忘了竞争对手有蔚来、比亚迪、理想这些老牌子,不是说冲就能冲的。
对比那个蔚来ES6,同样30万上下的价格,P7在续航和内部配置上确实有优势。比如零重力座椅用料和设计感觉更讲究一点。但ES6的渠道和服务布局相对成熟,这点在二手保值率上体现明显。里头我做了个临场小计算:假设P7和ES6的残值率相差5%,以30万车价算,差价就有1.5万,这个数字你们觉得重要吗?对我来说,卖车是个事,买车那感觉更复杂。
顺便提一句,前面我说40JPH产线效率突破,稍微收回来两句:这数字看起来很美,但现实中还得看订单集中度和售后反馈。一味追求节奏有时候是搬石头砸自己脚。毕竟我接触的朋友里,有人买了P7,说新车次品率还是存在,所以稳固的供应链才是核心。你说这产线数字,别光看脑袋发热。
对了,为什么小鹏敢这么快推产能,我猜还有个没细想过的原因(体感,没数据):它可能把一些低配或者渠道专供版本先加大出货量,这样整体数字看起来漂亮,实际单车毛利和利润稳定性如何?这点暂时没法定论,但值得关注。
说到用户心理,我就想到上次试驾时,对话销售姐的那句:现在买车,不只是看参数,更看服务,还有品牌氛围。我问,那P7的用户留存率怎么样?她说,刚开始客户满意度还挺高,但之后的口碑传播才是大头。这让我怀疑,现在市场上的智能电动车,是不是短期炒作太多,而真实耐用度和持续服务体验差距还挺大?
不知道你是否也有同感:车内那个小屏幕的延迟,动不动就卡顿,这纯软件问题还是硬件限制?P7做得好像提升不少,但跟同级别豪华品牌相比,还差点意思。智能汽车的这头软硬件结合,到底还能提升多少?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全新P7这个节奏显示了小鹏的野心,也折射出他们供应链和研发能力的悄悄加码。只是市场不是线性游戏,销量背后还有许多微小但决定性的细节在作用。30万以内的纯电轿车,终端用户真正会选择谁,还要看长期表现、口碑累积和售后服务这些看不见的软实力。
你有没有关注过你身边的电动车,买回来头几个月到底好不好用?这才最能说明问题。今天就先聊到这,留个悬念——产线数字和实际交付质量间的落差,会不会是下一个行业大麻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