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新能源汽车,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上海、深圳这些走在前面的沿海城市。
但最近,一个内陆城市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姿态,响亮地喊出了自己的目标:要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
这个城市,就是重庆。
听到这个消息,不少人心里可能会打个问号,重庆不是那个以山路崎岖、火锅飘香和传统燃油车制造闻名的城市吗?
它怎么突然就要在新能源这个高科技赛道上当领头羊了?
这背后到底有什么样的实力和底气?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一聊,看看山城重庆的这张蓝图,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变成现实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重庆敢这么说,绝不是空穴来风,它的家底非常厚实。
在过去几十年的燃油车时代,重庆就是全国数一数二的汽车制造基地。
长安汽车这个名字,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都再熟悉不过了。
这种深厚的工业基础,并没有成为它转向新赛道的包袱,反而成了一块最坚实的跳板。
这就好比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厨,虽然以前擅长做传统川菜,但他的刀工、火候和对食材的理解都是顶级的,现在让他学做新派融合菜,上手自然比别人快得多。
重庆的汽车产业就是这样,它把过去积累的整车制造经验、庞大的零部件配套体系,无缝地嫁接到了新能源汽车上。
现在,重庆的汽车产业已经完成了漂亮的转身,从过去依赖合资品牌,变成了以长安、赛力斯这样的自主品牌为主力;从生产中低端车型,转向了打造阿维塔、问界这样的中高端智能电动车。
更厉害的是,这里的产业链条非常完整,从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总成和零部件,几乎实现了全覆盖。
这意味着在重庆造一辆新能源汽车,大部分零件都可以在本地找到供应商,大大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效率。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2024年重庆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就达到了95万辆,到了2025年前八个月,产量更是增长了三成以上,汽车产业的总产值也稳步增长。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字,证明了重庆的转型之路走得既快又稳。
当然,光有制造能力还不够,未来的汽车竞争,关键在于“智能”。
而这恰恰是重庆正在下的一盘大棋,它的核心战略叫做“车路云一体化”。
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点复杂,但拆开来看就很好理解了。
简单说,就是不让汽车“单打独uto”,而是让汽车、道路和云端数据中心三方协同作战。
打个比方,以前的自动驾驶,主要靠车上自己的摄像头和雷达,就像一个司机,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如果遇到拐角盲区或者恶劣天气,就容易出问题。
而“车路云一体化”呢,就是在道路上安装了大量的传感器、摄像头,这些设备就像是“路上的眼睛”,能看到汽车看不到的地方,然后把信息实时传给汽车,提醒它“注意,前方路口有行人闯红灯”。
同时,天上的“云”就像一个超级大脑,掌握着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它可以给每一辆车规划出最优路线,避免拥堵。
这样一来,每一辆车都变得更聪明、更安全。
重庆在这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在西部科学城,已经建成了几十公里的智能网联示范路段,各种智能设备都已经安装到位。
而且,国家相关部委、顶尖大学和十几家主流车企,计划在2025年底在重庆进行一次超大规模的联合测试,这可以说是对“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一次“大阅兵”,也说明了重庆在这个领域的领先地位和决心。
解决了技术路线问题,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那就是芯片。
芯片是智能汽车的“大脑”,重要性不言而喻。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汽车芯片都依赖进口,这是悬在所有中国车企头上的一把剑。
为了不被“卡脖子”,重庆下大力气发展自己的芯片产业。
在重庆的西永微电园,已经聚集了一批专注于汽车芯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
比如,华润微电子已经有多款芯片成功装车量产,还有企业填补了国内在某些驱动芯片领域的空白。
目前,这里已经累计开发了上百款汽车芯片,其中一部分已经直接供给长安、赛力斯等本地整车厂使用。
这意味着,重庆不仅能造汽车的“身子”,还能自己造汽车的“脑子”,这种从内到外的自主可控能力,是它敢于争当“汽车之都”的硬核底气之一。
除了芯片,围绕智能网联汽车的各种研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也在重庆遍地开花,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创新集群。
有了产业基础、技术方向和核心部件,还需要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这就离不开政府的规划和支持了。
重庆市政府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全力以赴。
近年来,国家层面把重庆纳入了多个重要的试点城市名单,比如车辆全面电动化先行区、“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等,这无疑是给了重庆政策上的“金字招牌”。
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事件是,中国长安汽车集团的总部直接在重庆升格为一级央企,这背后传递的信号非常强烈,体现了国家对重庆汽车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在地方层面,重庆明确提出要打造万亿级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并将其放在了所有制造业发展的首要位置。
政府不仅大力扶持长安、赛力斯这样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也积极培育像千里科技这样由传统行业转型而来的创新企业。
这种既有大树参天、又有小草依依的产业生态,让整个行业充满了活力和韧性。
最后,重庆的眼光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而是放眼全球。
随着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的成熟,“走出去”成了必然选择。
重庆正在积极推动“渝车出海”,不仅要出口汽车产品,更要输出技术和标准。
在前不久的一个国际论坛上,有国际友人就提议,依托重庆的“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建立一个“车路云一体化丝绸之路平台”,把中国的智能交通方案推广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这个想法非常有远见,它意味着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在从一个产品的输出者,转变为一个技术标准和产业生态的引领者。
当越来越多的“重庆造”智能汽车行驶在世界各地的道路上,当重庆的技术方案成为更多国家的选择时,那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之都”的轮廓,也就愈发清晰了。
总而言之,重庆的底气,来源于它深厚的工业积淀、前瞻性的技术布局、全产业链的自主能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开阔的全球视野,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它迈向未来的坚实台阶。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