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节假日免费,能不能改为按行驶里程免费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好不容易盼到五一假期,一家人兴冲冲地开车回老家,结果在高速上堵了整整八小时。车里的小孩哭闹着要上厕所,后备箱的粽子快被太阳晒化了,导航地图上的红色路段像一条永远走不完的彩带。这场景让多少人想起就头皮发麻,甚至有人自嘲:“开了一公里,油表显示掉了两格,时间却过去了一个半小时。”

这样的画面,正是我国实行了十多年的节假日高速免费政策带来的“甜蜜负担”。自2012年国庆节首次实施以来,这项政策累计为车主节省了数千亿元通行费,但也让“堵车”成了假期标配。数据显示,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高速公路高峰时段拥堵里程一度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从北京到悉尼的距离。

1. 当“免费”遇上“堵车”

每逢节假日,高速收费站秒变“露天停车场”已成常态。2025年春节,某一线城市出城方向的车流量暴增200%,有车主凌晨两点还在高速上熄火睡觉。这种“潮汐式拥堵”不仅消耗着人们的出行热情,更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追尾事故率在免费时段往往比平时高出三成。

经济学家早就用“庇古税”理论解释过这种现象:当所有人都想享受免费福利时,道路资源就会像被过度放牧的草地一样枯竭。就像热门游乐园的快速通道,如果人人都能免费使用,最终反而谁都玩不上项目。

高速节假日免费,能不能改为按行驶里程免费-有驾

2. 一张“错峰出行”的创新药方

今年两会期间,张强代表提出的“年度免费额度”建议,就像给这个难题开出了一剂新药方。想象一下,如果每辆车每年有5000公里免费额度,可以自由选择在春天看油菜花、秋天赏红叶时使用,节假日的高速会不会松快很多?

高速节假日免费,能不能改为按行驶里程免费-有驾

这种“化整为零”的智慧其实早有成功先例。杭州西湖2002年取消门票后,游客暴增却带动周边消费翻倍增长;湖南醴陵的“捡瓷器”活动用免费废瓷片吸引游客,去年创造超百亿旅游收入。这些案例证明,聪明的免费政策反而能激活更大价值。

3. 技术让“自由选择”成为可能

高速节假日免费,能不能改为按行驶里程免费-有驾

有人担心:“全国3亿多辆车,系统会不会崩溃?”其实我国ETC覆盖率已达80%,每天处理着20亿条扣费记录。技术人员算过账,要实现个性化额度管理,升级成本相当于每条高速少装两公里路灯。广东早在2020年就实现了精确到分的分段计费,上海部分高速已试点“预约出行享双倍抵扣”的灵活政策。

更令人期待的是科技带来的公平性提升。云南山区的菜农老杨,每年只走十几次高速送山货进城。如果按现行政策,他永远享受不到节假日免费福利;但换成5000公里额度,他完全可以把这些里程用在赶集卖货的刚需时段。

高速节假日免费,能不能改为按行驶里程免费-有驾

4. 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其实很多国家都在探索更灵活的收费模式。德国高速虽然不设收费站,但通过燃油税实现“多用多付费”;韩国取消短途高速费后,首尔事故率下降了14%。这些经验告诉我们,道路资源的分配不该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高速节假日免费,能不能改为按行驶里程免费-有驾

张强代表的建议就像打开了一扇窗:既保留春节、国庆等传统节日的部分免费天数,又把剩余额度交给车主自主安排。这种“基础套餐+自由定制”的组合,既能缓解集中出行压力,又能让偏远地区、特殊行业人群真正受益。

5. 未来出行的更多可能性

高速节假日免费,能不能改为按行驶里程免费-有驾

在新能源汽车普及率超过50%的今天,收费方式的创新空间远比想象中更大。江苏正在试验“错峰出行奖励里程”,山东探索“新能源车夜间免费通行”。这些探索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让道路资源像水电煤气一样,成为可以精准调配的公共服务。

想象2030年的某个周末,你打开手机APP查看剩余免费里程,系统根据实时路况推荐三条路线:赶时间就走收费路段,想省钱就用免费额度走车少的高速,带孩子出游还能兑换景区停车优惠。这样的出行,是不是比现在幸福得多?

当我们讨论高速免费政策改革时,本质上是在寻找“公平”与“效率”的最佳平衡点。从“全体免费”到“按需使用”,改变的不仅是收费方式,更是对“公共资源如何惠及每个人”的深度思考。正如一位常年跑长途的货车司机所说:“比起节假日扎堆免费,我更希望每天都能便宜一块钱。”这种朴实的期待,或许才是改革最该倾听的声音。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