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车展现场,比亚迪火了。
10月29日开展当天,其首发的日本定制K-EV BYD RACOO被围得水泄不通。这不是中国车企第一次登陆东京,但带着“纯电+混动”双线产品矩阵亮相,比亚迪还是头一个。
一个核心问题摆在眼前:在日系车企深耕百年的主场,比亚迪凭什么撕开缺口?
说到这个,得先看比亚迪的“打底操作”。很多人不知道,比亚迪在日本的根基,早不是乘用车。
比亚迪与日本市场的联结早有根基。1999年从电池业务切入,2005年成立日本法人开启系统性布局。2015年向京都交付首批纯电动巴士,靠着J6、J7、K8三款车型站稳脚跟。如今在日本,从北海道到冲绳的公交系统,再到东京上野公园、羽田机场,都能见到这些中国造巴士。数据显示,其电动巴士在日市占率接近70%,稳居第一。
说实话,能在日本巴士市场站稳脚跟,比乘用车突破更见功力。公共交通对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极高,日本客户又以挑剔著称。比亚迪能拿下这个市场,相当于拿到了“品质通行证”。这步棋,走得实在长远。
商用车打下口碑后,比亚迪2022年7月才正式进军乘用车市场。要知道,日本本土品牌占据着90%的市场份额,壁垒极高。比亚迪先推元PLUS、海豚,再上海豹、海狮07,一步步铺量。截至现在,66家销售网点已覆盖日本主要地区,今年前9个月就卖出7123辆乘用车、500辆商用车,成绩超越现代起亚。
这次东京车展的RACOO,才算真正的“精准打击”。这款小车完全按日本K-Car标准打造,方盒子造型、滑动后门,适配狭窄街道;180公里WLTC续航,刚好满足都市通勤需求。
更关键的是,它搭载了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不用喊“安全第一”的口号,这种核心配置摆出来,日本消费者自然能懂其中分量。毕竟在新能源领域,技术才是硬通货。
乘用车之外,比亚迪商用车展台同样亮眼。全球首发纯电卡车T35和小型电动巴士J6 living car概念车,还展示了J7、K8两款成熟巴士车型。其中T35完全按日本法规定制,搭载刀片电池,计划2026年上市。这套组合拳,让商用车矩阵更完整。
看到这儿,不难得出结论:比亚迪的破局之道,藏在“本地化”和“全矩阵”里。
很多中国车企出海,总想着把国内爆款直接出口。但日本市场不一样,这里的消费者有自己的使用习惯和法规要求。RACOO的定制化设计,恰恰踩中了痛点。这说明,出海不是“我有什么卖什么”,而是“你要什么我造什么”。
全矩阵布局更显优势。商用车建立的品牌信任,能直接带动乘用车认知;乘用车的普及,又能反推商用车市场拓展。这种协同效应,比单一车型单打独斗强太多。比亚迪计划2027年前在日本布局7至8款车型,显然是要把这种优势放大。
真的不容易。在日韩这种汽车强国市场,中国车企曾长期被贴“低端”标签。但比亚迪用二十多年深耕,从电池到商用车再到乘用车,靠技术和定制化慢慢扭转认知。今年前9个月超7600辆的销量,就是市场最直接的认可。这种长期主义,比短期暴涨更有价值。
未来的日本新能源市场,竞争肯定会更激烈。但比亚迪的尝试,给所有中国车企指了条路:技术打底,本地适配,长期主义才是王道。
比亚迪靠定制化和长期主义在日站稳脚跟,前9月销量超7600辆,你觉得这个成绩能稳住吗?你身边有国产新能源车出海的真实案例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