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带着家人出门,大包小包塞满车,孩子在后座喊着要看动画片,导航里提示前方拥堵,你握着方向盘,心里想着:这趟旅程,能不能再舒服点,再省心点?这时候,有人告诉你,有这么一台车,它号称是“豪华家用SUV”,配置单上赫然写着冰箱、彩电、大沙发,甚至还有听起来特别高大上的激光雷达。这听着是挺诱人,但这些“豪华”玩意儿,真能让你的家用出行变得更轻松、更有温度吗?
长城魏派的蓝山,就是这么一台带着问号走进我们视野的车。特别是那款售价32.68万的2025款四驱智驾Ultra,它把一长串配置摆在你面前,试图勾勒出一幅“豪华家用”的理想画面。可仔细想想,这些配置堆砌起来的,是真切的舒适和便利,还是只是听起来很厉害的“配置幻觉”?
就拿那个车载冰箱来说吧,零下6度到50度,冷藏、保鲜、加热都能干。听起来挺牛,夏天有冰饮,冬天有热奶。但它实际容量多大?真能装下一家人的零食饮料吗?拿取方便吗?为了这么个功能,牺牲了中控台或者扶手箱多少储物空间?这真的能让你的家用体验质变,还是只是一个偶尔用得上、大部分时间占地方的新奇玩意儿?
再看看车里那一大堆屏幕。12.3英寸仪表盘,旁边紧跟着31.2英寸的双联屏,包含了中控和副驾娱乐屏,后排车顶还悬着个17.3英寸的大液晶屏。好家伙,这简直是个移动影院。中控那块15.6英寸的屏用了骁龙8295芯片,响应速度据说只有298ms,流畅度没得说。
但问题是,这么多屏幕,驾驶员开车时会不会分心?副驾和后排的屏幕使用率有多高?一家人出行,是希望大家一起聊天互动,还是各自盯着一块屏幕?这种“屏幕海”带来的,是数字时代的便利,还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阂?它让家用出行更“豪华”了,但更“人味儿”了吗?
再来聊聊那“大沙发”和空间。作为中大型SUV,5156mm的车长,3050mm的轴距,2+2+2的六座布局,数据看起来挺唬人。二排腿部空间968mm,坐垫547mm,Nappa真皮包裹,176cm的朋友坐进去觉得宽裕舒适。这部分听起来确实不错。
但六座布局意味着什么?它牺牲了传统的七座或五座大空间,换来了二排的独立舒适,这对有特定需求的家庭可能合适。可如果需要满载六人,第三排的乘坐体验如何?长途行车,第三排真的能舒服地坐下成年人吗?而且六座对后备箱空间的挤占,又会给家用储物带来多少不便?“大沙发”的豪华感,能否弥补其他方面的妥协?
还有它引以为傲的智驾系统,128线的激光雷达,加上总共27个感知元件,英伟达芯片,支持高速NOA、记忆泊车等等。甚至号称不依赖高精地图也能实现点到点导航智驾。这听着确实是奔着高阶去的。
可对于普通家庭用户来说,这些功能在日常通勤场景下有多大用处?城市拥堵路况下,它的表现如何?L2级的辅助驾驶,究竟是让你更放松,还是需要你时刻保持警惕?这些炫酷的技术,是真切提升了家用出行的安全性与便捷性,还是只是为高售价找到了一个技术支撑点?它带来的“智能豪华”,是不是超出了很多家庭的实际需求?
动力方面,Hi4插混系统,1.5T发动机配前后双电机,总马力408Ps,零百加速最快4.9s。这动力数据放在一台家用SUV上,确实挺猛的。263km的CLTC纯电续航,1343km的综合续航,补能速度也挺快,这些倒是实打实的优点。
但4.9秒破百的加速能力,对于日常接送孩子、买菜通勤的家用场景来说,是不是有点“性能过剩”?虽然强劲动力在偶尔遇到复杂路况时可能有用,比如它宣称具备一定的越野能力,能应对爬坡泥坑。但其主要的使用场景还是城市和高速,过强的动力是否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更激进的驾驶体验?
长城背书下的操控手感,电动四驱,可变软硬悬架,开起来不笨重,能过滤颠簸。这听起来让它在城市里驾驶更轻松,偶尔也能应对一些非铺装路。这倒是兼顾了舒适和一定的通过性,算是一个比较均衡的表现。
外观设计,5米多的车长确实显得大气稳重,线条也比较锋利有设计感。车顶那个激光雷达,也算是智能化的一个标志。但这种偏机械化的风格,是否符合所有人对“豪华家用”温暖调性的期待?大尺寸车身在城市里停车掉头,会不会成为新的烦恼?
至于安全,81%的高强钢和2000MPa的热成型钢,这确实是车身硬度的保证。安全当然重要,这是汽车的基础属性。但把高强度钢作为“豪华”的体现,是不是有点偷换概念?安全应该是所有车的标配,而不是豪华的增值项。
最终,回到32.68万这个价格。蓝山用一堆看似豪华、听起来厉害的配置——冰箱、彩电、大沙发、激光雷达等等——来堆砌自己的“豪华”属性。它在空间、动力、智驾、舒适配置上都给到了很高的规格。但这些配置,是否真的精准命中了家用SUV的核心需求?它们带来的“豪华感”,是真切提升了生活的便利与舒适,还是更多停留在配置清单上?蓝山是不是真的算得上豪华SUV里的“翘楚”,或许最终还得看,这些冰冷的配置,能否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真正散发出属于人的温暖和价值。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