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昂贵的“投名状”:小米用11.7万辆召回换取用户的长期信任

小米汽车召回11.7万辆SU7标准版,这次召回直接原因是SU7标准版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在极端场景(如突发障碍物或复杂路况)下识别与处置能力不足,可能引发碰撞风险。

此次召回通过OTA升级软件解决,无需返厂维修,主要优化速度控制策略并新增动态车速功能。

一份昂贵的“投名状”:小米用11.7万辆召回换取用户的长期信任-有驾



小米此次行动与2025年9月15日生效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管理通知》直接相关。新规要求涉及安全的OTA必须备案为“召回”,小米成为首批执行者。此举并非纯粹自愿,而是政策刚性要求下的合规动作。

小米SU7标准版搭载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算力仅254TOPS(为高配版一半),硬件配置决定其在极端场景存在天然局限。两次累计召回近15万辆(占销量近半),暴露“软件定义汽车”口号下研发测试流程的隐患。此前泊车故障召回已警示过类似问题。

小米曾高调宣传“第一梯队智驾”,但标准版事故暴露出功能边界模糊。今年3月安徽高速事故(3人死亡)中,系统仅提前2-4秒预警,用户对智驾的过度信任与厂商宣传导向形成尖锐对立。

一份昂贵的“投名状”:小米用11.7万辆召回换取用户的长期信任-有驾

小米这番操作还是很合规透明,对比某些车企以“技术升级”规避召回程序。
虽然也有极端米粉攻击事故家属、斥责“友商抹黑”,甚至编造黄谣,干扰理性讨论。这种群体极化现象,实质是企业长期营销策略的反噬。

传统召回侧重硬件缺陷(如丰田刹车门),而小米事件标志着软件缺陷被正式纳入监管框架。OTA召回将成为常态,但需警惕企业利用“远程修复”淡化责任。

车企需在营销中明确智驾的能力边界,避免制造“自动驾驶”幻觉。参考丰田召回教训:将成本置于安全之上的价值观错位终将导致系统性危机。

一份昂贵的“投名状”:小米用11.7万辆召回换取用户的长期信任-有驾



小米二期工厂投产在即,产能翻倍至30万辆/年。若无法平衡规模扩张与品控体系,召回可能从例外变为常态。用户安全应成为“生态闭环”的基石,而非互联网思维的注脚。
召回是终点,更是起点
此次召回是小米汽车成长的必经阵痛,也是智能汽车行业的成人礼。它迫使企业直面一个本质问题。当“软件迭代速度”与“生命安全权重”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价值排序?小米的答卷不仅关乎11万车主,更将定义新势力造车的伦理底线。

#小米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