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赚翻天,广汽亏钱叫苦,长城闷声发大财

你有没有发现,今年车圈这些账一摊开,画风越来越魔幻?以前都说车企是现金牛,谁家工厂大,谁就是老大。可你现在看,这账本上,最赚的是那几个出电池的,尤其是宁德时代,人家什么都不用做,就是埋头攒电池,结果净比造整车的还豪横,这让那些埋头苦干搞研发、推新品、天天琢磨怎么降本增效的车厂,心里不得不是味儿?

咱说句糙话,这年头到底谁才是主角?是拼命抢上市、卷生卷死的造车厂,还是背后默默攥着核心技术和原材料的供应商?怎么又轮回到“淘金热”,卖铲子比挖金子赚钱的老戏码了?

你说,宁德时代一年赚三百多亿,头顶上的村霸气势,那些整天喊“突破、创新、颠覆”的新势力,连人家脚后跟都摸不上。有些做电池的,直接被戏称为“新能源白胡子大哥”,你敢不用他的货?不用的话你拿什么跟对手拼?被卡脖子那可是分分钟的事。而且人家还一口气给好几家供货,谁不争着抱人家大腿。

可话说回来,长城也妙啊,“闷声发大财”,不声不响之间,利润率就杠杠的,反倒没几个大吹大擂的把小日子过舒服。长城干啥呢?人家既懂技术、又稳供应、还不图虚名——既没把广告铺天盖地糟蹋得沸沸扬扬,也没瞎说自己有多“新物种”。有本事,藏着掖着,挣钱才是硬道理。

咱再看看广汽,这把真是亏大发了,亏得让人怀疑人生。你说那么大企业,国家队出身、体系庞大,手底下又有钱、又有人、又有体面,照说怎么着也得稳如老狗。可为啥还能摔大跤?

道理其实不难明,《三国》里头,老诸葛都说“兵贵神速”,现在这车市拼的就是“快准狠”,你慢半拍,被市场边缘化,用户不爱买账,那账本就是红的。广汽也不傻,人家也往新能源上投,也琢磨自家生态、拉合作伙伴,但可能路子有点问题,按部就班那一套,被新玩法冲击得晕头转向。

宁德时代赚翻天,广汽亏钱叫苦,长城闷声发大财-有驾
宁德时代赚翻天,广汽亏钱叫苦,长城闷声发大财-有驾
宁德时代赚翻天,广汽亏钱叫苦,长城闷声发大财-有驾

除了这些传统车厂,小米、小鹏这种“流量造车”,钱花得可真不是一般的快。你想,正常卖台车出来,是什么流程?小米、小鹏这新物种,花的不是自己的钱,是投资人的钱,营销铺天盖地、一口气造生产线、疯狂上新品,结果卖不出去那就得砸价。烧钱跑量,本事有几个能撑下去?能撑住血都快流干了。

问题就来了,咱们到底怎么理解这些公司巨大的利润差距?是不是哪个老板天赋异禀,还是哪个团队牛得冒烟?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技术、供应链、市场定位,三大杀器。谁掌握核心技术,能把产品成本打下来,又能保证自家产品有亮点,用户一看就觉得“值”——这票就能卖出去。供应链也是命门,大到晶圆小到螺丝钉,全世界都在抢,谁能做到“不被卡脖子”,谁日子宽松。再就是市场定位,有些企业总想打高端,结果国内消费者根本不带搭理,高端卖不出去,平价市场还打不过比亚迪,也是两头难。

你再看,比亚迪自给自足,电池自己造,驱动自己搞,市场一水的“刀法熟练”,不是谁都能学的。长城吉利,都有自己一套体系,至少保住了根儿。可有些车厂,外强中干,透明得跟玻璃糖一样,等市场一有风吹草动,立马就原形毕露。

现在这种市场节奏,卷到什么份上?大家都在搞价格战,便宜是越来越便宜,利润也越来越薄。消费者是捡到便宜了,可企业压力大得吓人,生产、营销、研发、渠道统统得削尖脑袋省钱,利润没了,创新何谈。说到底,卷到最后,肯定有人后院起火,广汽只是这波倒下的先头兵,将来恐怕还会更多。

有人问,那未来怎么办?还有没有翻身的机会?我觉得答案既简单又复杂。技术创新永远有效,谁真搞出突破性的玩意,谁就能弯道超车,立住脚跟。别光琢磨跑马圈地,互相踩脚,攒差评祸害对手,那都是短线操作。想彻底逆袭,得练基本功,不光要有爆款产品,还得供应链稳、服务跟得上、品牌做得扎实,市场有粘性。否则今天让你火一把,明儿就打回原形。

现如今,行业发展越快,政策变化也跟着快,谁也不敢说100%下半年怎么走。卷、挤、淘汰赛是避免不了的。到最后,却还是得回头看,自己有没有不可替代的东西?平台扎不扎实?团队能不能顶大事?一时风头过去了,好日子都还得靠自己一刀一枪砍出来。

政策方面也别太指望啥长效红利,补贴不是长久饭,企业家还是得自己想法子。要是真的老想着靠国家兜底、靠资本输血、靠花式补贴,那一定撑不久。

宁德时代赚翻天,广汽亏钱叫苦,长城闷声发大财-有驾

最后回到老问题,现在新能源车行业到底“健康”吗?我觉得堪称半健康。创新有,泡沫也有,机会不少,水分也大。某些企业玩数字游戏,吹牛皮、编故事,投资人还真买账。这些年故事编着编着,有人成名致富,也有人被打回原形、狼狈收场。

咱们做消费者的,能拿到好车、用上低价,这事没错。但对于行业本身,要想真健康,还得从源头抓,劣币驱逐良币的事少点,脚踏实地的事多点。有实力的企业,别光想着割韭菜,没实力的,也别靠忽悠混日子。

谁能笑到最后?真不一定是现在日子最好过的。电池霸主宁德时代,也可能被后来人挑战,造车的里头,今天亏的也许明天能翻盘,后进者有可能凭技术、产品、用户体验冲上来,行业变数永远都在。别看今天的账很亮眼,明天说不准谁就被甩下车。

还是那句话,干正事、练内功、走远道,这才是大佬的路子。风口来得快,消失也快,别指望蒙混一关就能长期享受红利。中国汽车的未来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有本事、敢创新的,永远饿不死,瞎忽悠的,最后都会被扔下趟。明面上赚快钱的,可能离终局最远。车圈洗牌,这才叫刚开始。你说,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